[日本職場] 日本半導體業心得:WD-KIOXIA篇之一

職場話題

前言

自己是本身是電機系出身,主修是跟固態電子相關,在台灣念完研究所後,從研替開始到竹科做了7年半左右的 NAND快閃記憶體製程開發,於2019年到日本讀博士班,主攻磁性記憶體領域,在2022年畢業之後回到半導體業界,在同年4月進入日本美商WD,繼續與NAND快閃記憶體製程開發奮戰。

因為2023年12月轉職到其他半導體業界的關係,想說在轉職前夕,稍微紀錄一下在WD這邊工作後的心得,大概就是個人的經驗分享,先說結論,WD絕對是日本半導體業就職選項中最人氣的企業之一,但個人感受是這裡的工作文化沒有那麼適合我,舉凡是企業當中對於新人的文化(年功序列)、與KIOXIA聯盟的組織運作、個人的可發揮性,都會覺得有種綁手綁腳,深怕自己在此處待太久會失去競爭力的不安感。然而對我而言,這是讓我能夠立足日本,了解日本與台灣之間的職場文化差異的機會,個人還是覺得能來這裡工作是一段十分重要的人生經驗。

關於日本WD:ウエスタンデジタル合同会社

因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強項著重在IC設計以及邏輯/類比電路的製造(晶圓代工),記憶體相關大家也以較熟知的DRAM為主,NAND快閃記憶體的領域在台灣的半導體業界則比較少聽到。

主要的原因在於,NAND快閃記憶體產業發展較早,最早便是由日本的東芝、韓國的三星以及海力士掌控世界80%的市佔,台灣廠商一開始就沒有在NAND領域沾上邊。個人早期工作的旺宏電子便是台灣第一家發展自主NAND記憶體製造的廠商,然而因為工廠規模的關係,台灣已發展出NAND製造技術的廠商(旺宏、華邦),都是以原本旗下的NOR快閃記憶體為基底,發展低容量的NAND記憶體晶片。

而美商WD,是一家世界級的NAND快閃記憶體公司,隸屬於世界第二大快閃記憶體集團KIOXIA-WD聯盟,在世界具有30%左右的市佔率,而今天則先針對WD這家公司的日本分部進行講解。

日本WD旗下有兩個組織,一個是早先在2012年被買下來的前日立硬碟公司HGST,現稱WD Tech. GK,另一個則是2017年被收購的日本SanDisk,現稱WDGK(ウエスタンデジタル合同会社),也就是我在日本所任職的公司。

日本SanDisk過去是跟東芝記憶體,也就是現在的KIOXIA共同出資開發生產NAND Flash晶片,所以在被收購後,目前是日本WD GK與KIOXIA共同持有三重四日市+岩手北上市共9座12吋晶圓廠的產權,在Hynix還沒併購Intel大連廠之前,KIOXIA-WD是NAND Flash生產的第二大集團,市占率25%-30%,僅次於三星。

但因為KIOXIA是地主的關係,目前工廠的營運都是交由KIOXIA管理,KIOXIA擁有製造部,WD只負責出工程師,去協助和監督 (?) KIOXIA進行開發和量產的工作。目前在日本WD GK大約有1000多位的員工,主要就分布在KIOXIA的四日市和北上市工廠。

關於如何找到這份工作

其實自己找工作好像沒什麼特別能說明的部分,自己原本來到日本讀博是想說嘗試看看學術界的生活,如果研究足夠有趣,試試看有沒有機會成為一生的志業。結果讀了博士班三年覺得學術界環境不是特別適合自己,所以後來就有了回業界的想法,畢竟業界薪資高,內容也比較符合世界趨勢,未來人生機會絕對會多於學術界,所以在博士班二年級,就開始有了要回半導體業工作的計畫,而因為過去早已對NAND記憶體業有所研究,因而決定嘗試看看當年曾經憧憬的日本快閃記憶體產業。(而事實證明,現在回業界還是覺得身心狀況比在學術界好很多)

我在博二的時候就參加學校辦給博士班學生的就活,其實一剛開始自己鎖定的目標是 KIOXIA/ROHM/MICRON這幾家,但這幾家當天都沒來京都大學的就活參展,但是卻讓我看到一家跟快閃記憶體有關的公司:SanDisk (那時候已經被WD併購,但名字還沒改)。

所以就去那邊跟他們聊聊看 (線上就活),剛進去的時候要看人資放公司介紹影片,就想說這公司的建築長得怎麼都跟KIOXIA一樣(笑),然後才知道原來KIOXIA的工廠全都是跟WD合資的,當下就有了想進去WD的想法。

當天來的是研發單位的大頭 ,就跟他聊說我以前有在NAND業界做過,可不可以投履歷這樣,他說WD很歡迎有工作經驗的人來,於是我就給了他我的簡歷,過一兩週就有人資寄信過來邀請我去面試,就寫寫履歷交過去。

結果面試也是大概一兩週就錄取了(就那時候日文沒有很流利、也沒覺得自己表現多好),就總之就活一個月後我就錄取WD製程開發(整合)的職務,我就沒在找其他工作了。

至於為什麼我會想去WD:

(1) 因為以前就開發過NAND很多年,而且蠻喜歡這種解決問題的流程,覺得加入WD自己過去的資歷也可以活用,也許薪資和條件可以談高一點 (結果沒有)。

(2) 因為對於日商的風格頗有耳聞,想說WD是美商,公司風格或許會比起日商再好一些,而且公司也收很多外國人(外國人當中、中國人80%吧),感覺應該是對外國人友善的環境。

後來其實感受上這裡和美國高層的聯繫也很密切,常常要去聽美國大頭訓(ㄔㄨㄟ)話(ㄒㄩ),偶爾也有要跟美國方報告進度的場合,感受上確實是美商,而且裡面的員工對自己身在美商的認知也很高。

但至於這裡行事風格到底美不美商?對外國人友不友善?完全不,這裡工作是幾乎99%日文工作環境,外國人(中國/韓國人)不少,但幾乎都是被同化要講日文、用非常日式的方式來工作。至於原因為什麼,主要是因為這裡的工作完全是跟純日商KIOXIA共同進行,而KIOXIA是這個聯盟裡的東道主,大致上都要以KIOXIA的意見為主,因此整個工作風格大致上就是要跟KIOXIA一致,而KIOXIA就是一個純日商的模式,WD基本上也只能跟著KIOXIA的規則走,至於細節就後續再談吧!

(3) 薪水$$:就日本半導體業界不算太吸引人的薪水來說,WD薪資算是還可以的,碩士新鮮人的年薪大概在500萬+60萬房屋補助(可拿3年),博士新鮮人大概是570萬+60萬補助。(分紅另外算、多寡就看業績決定、勞動書上是訂年俸的12%、看個人造化會有增減)

自己的話有在入社時跟大頭談過薪水,後來大概是給我比一般新鮮人多100萬左右的薪資,雖然心裡覺得很少,但就覺得先進來再說,直到現在日圓貶值,現在整個就覺得很少…。

(以前在台灣的年薪大概是150-200左右,現在領日幣700-800實體感受覺得比在台灣還窮XDD

然後WD的薪資是年俸制,就是直接談年薪,月薪是年俸直接除12,沒有加班費,好處就是不加班薪水也領一樣,壞處就是加班也沒錢領但還是要加班QQ。隔壁的KIOXIA是典型的日商,薪水普遍比WD少個100-200萬,然後可以靠加班費提高年薪,所以KIOXIA在全盛時期都卯起來加班的感覺。

關於日本WD的據點

WD GK的據點主要有三:

Device/Design部門在神奈川的大船,記憶體開發中心和主力工廠在三重縣四日市市,然後就是岩手的北上市,主要都是跟著KIOXIA的工廠走。(不過KIOXIA其實還有其他研究單位,如橫濱研究所或是川崎研究所,我們研究室有些學長姐是去KIOXIA的川崎研究中心)

我自己的話當初是希望不要離關西太遠,所以剛面試的時候就強調自己想在四日市,因此就開始我與三重最大城市:四日市市的緣分。

四日市市其實跟新竹有點像,人口30-40萬人,半導體廠距離市區大概5-6公里的距離 (如果大家沒稱新竹關埔是市區的話)。實體感受新竹會熱鬧一些,但四日市市機能算不錯,AEON很多 (畢竟是AEON的發源地),但要說熱鬧的話倒也稱不上,大概就是年輕人還算多的城市。並且四日市市政府其實很有錢,因為四日市市著名的工業城市,除了半導體廠以外港邊也有很多大手企業,稅收很足,還可以認養一條連年赤字的鐵路あすなろう。

但當然半導體業的規模絕對是新竹強很多。因此四日市整體環境大概就是平均薪資在日本算高,但也不到很有成長的地方。

例如四日市的房價跟新竹就完全不一樣,就是日本典型那種房子越放越便宜的區域,這裡買市區新屋3房大概在3500萬左右,10年屋可以在2000-3000萬,看房屋品質,如果是選北邊AEON生活圈的富田就會更便宜,而且離公司又更近。

平常從四日市市區到公司開車大約是平面道路20-30分鐘,在記憶體市況大好的時期通常可以塞車到一個小時 (2022上半年是這樣)。很多同事會住在名古屋市通勤,名古屋的話單趟通勤時間大概就是一個小時左右。近鐵四日市/近鐵富田/名古屋車站都有直達的巴士可以坐到KIOXIA廠區,班次不少,所以沒有開車的還是有其他選項。

四日市到名古屋搭電車大概在30-40分鐘左右,以公司內部員工居住情況,大概比較資深的員工會喜歡住名古屋市,我自己是覺得沒有特別需要大都市的機能,對名古屋市的喜好感情成分也不高,所以就還是選擇四日市來居住。

關於日本WD的入職

在這裏想談兩個部分,關於入職前的薪水交涉,以及入職時的一些過程:

薪水交涉 (給料交涉)

因為我是台灣工作7.5年→日本博士班→畢業後進入公司,雖然我面試時有特別強調自己的工作經驗,面試主管也有跟我聊到這一塊,但因為我是博士班畢業後入職,就走一樣的入社流程,當初就想說公司會不會靜悄悄地把我直接核定「博士班新卒」的起薪。

結果在入社前說明會的時候,人資就直接跟大家說「我們這週開始要發送勞動條件通知書囉」。意思就是「你們薪水都已經訂好了^_^」,畢竟在場除了我以外大家都是新卒,所以大家想必對自己的薪水沒什麼意見。我那時才想說原來沒有要找我討論薪資的流程啊!所以就直接當場舉手說:

「我要做薪水交涉」

然後人資就請我「私下個別討論」。於是我事後就跟人資喬定了時間,跟研發部的大頭還有人資三人約了時間線上討論薪水的部分。

剛開始討論薪水時我有提出自己想要的薪資,我有貼出自己過去在竹科的就職證明,薪資證明等等,但感覺人資跟主管都不太想加的感覺,就講一堆什麼公司有幫忙負擔保險啊!大家都說自己過去有經驗、有經驗來這裡其實也不一定做得好、努力一點分紅就會變高之類的廢話…。後來我就想說算了、反正就先以這薪水入社,先拿到工作簽再說,之後再斟酌 (跳槽),所以就結束這場視訊會議。

沒想到才剛掛電話的幾分鐘後,人資就打電話來,說上級指示說可以調薪,叫我再上線一下,然後研發部大頭就跟我說「是我們公司制度有問題,你的個案應該是要調薪的」,於是就列了一個數字給我

(就是新卒年薪、然後多給我加幾十萬日圓)

所以最終大概就是以年收含分紅 700-800 左右的薪資作為自己在日本第一份工作,當下還是覺得有點少的狀況,再加上2022-2023 NAND報價大跌,公司出現虧損,所以沒有拿到分紅,年薪大概就在700附近,薪水不高/再加上工作有難做 (後續再談),就成為我後續想跳槽的原因。

不過我本身就不是一個很會談判的人,所以也沒有什麼技巧可以教大家,因為當時畢業時很想趕快找到在日本的工作,所以對於薪資沒有特別強烈要求,再加上我當時是以學生的身分來談,感覺不太容易,這種日本人為主體的公司也看不太懂台灣人的價值,所以大概交涉這部分也沒有談得很好,我自己感覺是自己的身價在這邊是被低估了。

後來下一份工作我就去面試了現職,一家說了名字大家都會知道的台灣公司在日本的轉投資,他們給我的薪水就算滿禮遇的,從這裡大概就可以感覺出日本WD在給薪上不算太有魅力,也不太會去審視你是否是個可以被公司活用的人才,某種程度還是可以感受到年功序列制的那種日式風格。

我在跟WD提離職的時候一堆主管都來慰留希望我不要走,因為我在這邊真的是效率極高,解了好幾個大家折騰半年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才來一年我就已經把很多重要案件收在手上做 (實在受不了大家做事的效率),所以我說要離職多少感受到上頭難過的心情,不過畢竟工作就不是來做義氣的,剛開始談薪的時候藉口一堆、

入社

因為我是跟新卒們一起入社,所以就是跟新卒們一起做教育訓練,跟新卒一起入社的好處是可以認識一些同期,某種程度建立跨部門的網絡會比較容易一些。

目前是有幾個比較好的同期,有時候也是會一起吃飯什麼的,不過他們都是年紀小我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就是。

2022年因為還在疫情期間,入社的教育都是在宅+線上進行,而我們WD教育訓練的課表是滿滿的一個月,就從剛開始的人事/工安/資安/總務/進出口管理/行銷/商業禮儀,到專業科目的半導體/半導體製程/產品/良率改善/設計等等都有專業的大頭來介紹。

個人感覺是跟台灣的教育訓練不太一樣,這裡的新人教育剛開始會直接給你一段時間「專心」接受教育,所以你不太需要去碰工作的事,整整一個月都是可以只專心學習,一個月後才正式下部門。

而且日本的教育還滿重視小組討論的,像我們在上半導體製程,每個課程結束就會有一個小組討論時間,討論講師所提供的議題,例如說「枚葉式和槽式洗淨的優缺點」「如何改善CMP的loading effect所造成的金屬殘留問題」「記憶體採用晶圓的貼合技術 (參考YMTC Xtacking) 和單片晶圓製程該怎麼取捨」等等,然後讓大家做小組討論,最後講師抽幾組、組長(輪流)要發表組內討論出來的結果,個人覺得還滿有趣的。

日本公司在做訓練時通常會希望你先具備某些程度公司希望你了解的知識,才會讓你正式上工。確保每個人都有達到上工的基本需求。那你的部門通常也會認知到你還在受訓階段,在這段期間不會要求太多的在職訓練,會等你受訓完成後才開始進行。

你會感覺工作崗位跟公司的體制是有整合過的。

台灣的話比較重視即戰力,在台灣當新人的時候也有接受新人訓練,感受上是通常前幾天會講一下公司的庶務,之後就會把你丟進部門,直接在部門做中學(On Job Training)。中途公司也是會開很多課程要你工作中間抽空去上,不過身為新人就已經忙到翻掉,根本沒空去接受教育訓練。所以有些東西不夠紮實,在部門就會一直被電,一路電到你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個人覺得台灣的教育文化是直接給你一把小刀讓你上戰場,在打怪的途中自己去撿配備,可以短期讓你成為一個鐵石心腸的強者(或陣亡)。日本的話會讓你先安裝好配備在開始上戰場,上戰場時會多一些裝備心理上會比較安心一些,當然裝備的活用與否還是看個人造化。

我很難形容到底哪種教育模式比較好,但確實這也很像日本和台灣在一般領域常見的差異。像是日本奧運選手會有專門廚師料理、台灣選手比賽期間常常會吃泡麵等等。台灣比較傾向「用最少的資源去達到最大的效益」、日本則是「環境先建構起來,效果才會慢慢出來」這樣的思維概念。

上篇就先寫到這裡,工作內容和與Joint venture KIOXIA的合作關係就在下集討論。

コメント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