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學] 如何申請日本研究所:7個步驟帶你實現日本留學的夢想

日本留學精選

日本是亞洲學術界的龍頭,從今年諾貝爾奬年年不乏日本籍的得主就可以得知,日本的科學教育一直以來處於亞洲的最前緣,也是亞洲最具有能培養本土諾貝爾奬人才的國家。

當初自己也是想一看日本與台灣不同的科學教育思維模式,於是便踏上了旅日留學,攻讀博士的旅程,因為自己在分享留學與日本生活心得時,經常會被網友詢問,於是本文就來分享最基本的,理組同學如何從零開始申請日本研究所。注意,這裡所說的,是指「如何申請日本的碩、博士班」,關於「大學申請」「短期大學」「專門學校」不在這篇文章所談論的範圍內。

※中文所說的研究所,在日文稱為「大学院」,日文裡的「研究所」,一般是指有研究員進行研究的研究機關,請同學們申請時不要搞錯。當然申請日本大學院時也是有機會查到某位教授是屬於內部「oo研究所」的機關,然而通常這類的機關是屬於校內的「研究機構」,是不具備招生功能的,如果需要申請入學,還是得找「研究科」的簡章資料才是。

※這裡稍微列舉一下台灣與日本大學在名詞上的對照 (台 vs 日)
研究所 vs 大學院
我在台灣大學讀研究所 vs 我在東京大學讀大學院
學院 vs 學部(大學) / 研究科 (大學院)
理學院 vs 理學部 / 理學研究科
研究所 vs 專攻
理學院化學研究所 vs 理學研究科化學專攻

一般而言,如果我們有意去就讀日本大學某專攻的博士班,我們必須先去查詢該專攻是屬於哪個「研究科 (Graduate School)」,因為研究科它才是一個招生單位,會發行旗下各專攻的申請簡章,因此要查詢入學申請相關事宜,請到「研究科」的網站上去尋找,才找得到想要的資訊。

以下來詳述如果當你心裡開始有了「我想到日本念碩博士班」,這樣的想法之後,你該如何將一步步的空想化為現實。在這裡我先假設當你想申請到日本留學時,你已經有了基礎的日文能力,或者至少對於用英文找資料是不排斥的,這樣下面的要說明的項目才有展開的機會。這裡會先以理組的攻略為主,畢竟我是理科出身,至於文組或社會課學類的申請方式,多少會有一些不同,可能要再麻煩文組同學自行搜尋相關資料了。

step1. 開始訂定準備時間軸

在決定要到日本留學之後,最重要的事情是,趕緊訂定屬於自己的準備時間軸。
時間軸的訂定方式主要取決於兩個重要的時間點:(1) 入學/入學申請時間 (2) 獎學金申請時間

(1) 入學/入學申請時間
一般而言,申請日本大學院會有兩個可入學的時間點,四月(春季)入學,以及十月(秋季)入學,其中又以四月入學為大宗,因為一般日本的大學多是在3月完成畢業典禮,因此4月1日通常就會是學子們進入碩博士班的時間。為了避免兩個時間軸讓讀者略顯混亂,我們這裡就先以4月入學的說明為主。

關於準備留學的時間軸,個人一般會傾向抓入學前1年到1年半左右開始準備,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想在2023年4月進入日本大學院就讀,那我會比較推薦你可以從2021年10月到2022年4月之間開始建立自己的準備時間軸,著手各項留學相關事宜。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準備只針對碩博士留學相關的準備項目,不是針對你的語言能力,專業能力,如果你有意提升日文英文水準,抑或是專業能力的話,就得多斟酌是否更早開始實行留學準備計畫會比較妥當。

一般而言,4月入學的入學申請時間會落在前一年的10月到12月間,而入學考試的時間多半在前一年的12月到當年的2月之間,而放榜則在當年的3月初。所以我會建議所有的準備作業,包含取得檢定,完成研究計畫,準備書面資料,獎學金,聯絡教授以及取得內諾,都盡可能在前一年的8到9月完成,預留9月到10月的緩衝時間,來因應一些突發狀況。

(2) 獎學金
另一下會影響到準備時程的因素主要就是獎學金了,不過這裡所說的獎學金其實也就只有一種,就是一般留日的同學都盡其所能想得到的「日本交流協會碩博士長期獎學金 (以下稱交協獎學金)」了,關於獎學金在這裡暫時不做太多著墨,總之這是一個可以讓你在日本能夠有足夠資金生活,且被稱作台灣留學生最高榮譽的獎學金。而交協獎學金之所以受人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在你還未取得日本大學院入學資格就能夠取得此獎學金,保證你留學生活衣食無虞,這是他和一般需取得大學院生資格後才能獲取的獎學金不同之處。

假如你想申請當年4月入學或10月入學,且有考慮申請交協獎學金的話,交協獎學金的審核通常會依據前年6月舉辦的「日本留學試驗」,於8月放榜的結果作為「初試」審查依據,之後在9月舉行面試10月中左右獎學金放榜,也就是說如果你打算同時申請4月入學又想取得交流協會獎學金,那麼你可以預想你的前一年的準備工作大概會是:

準備研究計畫
準備日本留學試驗 (6月)
聯絡教授,與教授面談並取得內諾
以日本留學試驗結果申請交協獎學金(8月)
交協獎學金面試, 取得內諾後的合格率更高 (9月)
交協獎學金放榜 (10月)
申請大學院入學考試 (10-12月)
大學院入學考試 (12-2月)
大學院放榜 (3月)
大學院入學 (4月)

大概會有這樣的工作包要執行,這些工作相互牽制,例如如果可以,你需要在聯絡教授前先完成研究計畫,你需要在交協獎學金面試前完成與教授的面談並取得內諾,這些時間點會決定你要如何去安排你的留學準備時程。

我以四月入學為基底,列出一般學生如果想到日本念碩博士班,所需準備的時間軸如下:

step2. 搜尋並聯絡有意的接受指導的教授

列完時間軸後,首先得開始研究計畫的撰寫,以方便去尋找符合自己志趣的指導教授,如果你想在當年度4月入學,我個人傾向搜尋教授與撰寫研究計畫的時間點落在前一年的4月到7月,因為你有可能遇到聯絡的教授沒有回應,不收學生,又或者你必須親自到日本找教授面談等等,因此及早把這個不確定因素解決才能更方便自己專注在其他需要準備的考試科目上。

這裡得提及一下找指導教授的重要性,在台灣,我們在申請研究所時,一般是「先錄取再找教授」,然而在日本,這個順序得先顛倒一下,改成「先找教授再錄取」,原因是,日本這種師徒制的研究所制度裏頭,他申請的邏輯是,你先找好你的師傅,師傅願意收你,則一切都好談。也就是說你要先找到願意收你的老師,當他願意收你,請你好好準備入學考試時,所謂的入學考試也就只是一個形式了。

要如何尋找指導教授,我認為可以先思考「想就讀的學校」「想就讀的系所」「想進行的研究」三個層次還思考,這時我們可以透過論文系統去確認教授們的研究主題,進而去該系所的網站找尋該教授的聯絡資訊,再透過Mail來與教授聯絡。

step3. 與指導教授面談並取得「內諾」

在與教授初次用Mail聯繫時,我通常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申請美國研究所的流程,寫一份簡單的「CV」,也就是履歷表,以及一份SOP (Statement  of purpose),讓教授能簡單認識你,以及你想做的研究。另外,也建議在信件中註明希望能跟教授有個簡單的面談,並提出建議的時間點,讓教授知道你是「玩真的」,會增加教授回覆你的速度。

而當教授回覆時,通常就會詢問你可以面談的時間,這時你再跟教授敲定時間即可,面談的方式可選擇線上或是直接到研究室面談,個人會比較推薦直接飛一趟日本,到研究室找教授面談,雖然會花一筆飛機票,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臨場感,並了解自己未來想去的地方究竟是怎麼樣的環境,讓自己做一個綜合性的評估,同時也會讓教授更感受到你的「慎重」。當然就算是線上面談,也不代表錄取率就會降低,總之保持真誠的心,與教授面談即可。

最終,教授會給你一個回覆,口頭或是信件,告訴你「請認真準備入學考試吧」,就代表他「原則上只要你不要太差,我願意收你為院生」,這個就是所謂的「內諾」了。像有些需要申請交流協會獎學金的同學,會需要教授回覆的「內諾」信件證明,因此如果教授回覆的內諾不夠明確,可以進一步寫信給教授「請問我是否能在考上大學院後成為你的學生呢」,讓教授回覆你一個正式文件。

step4. 向「研究科」取得報名簡章。

安排好教授這關,這時候就可以全力衝刺「語言檢定」以及「入學考試」了,關於入學考試考什麼,絕對不是簡章還沒出來就無法知道的事,請參考各個研究科網站當中去年的資訊,通常研究科的招生簡章,在新的還沒出來以前,舊的會持續掛在系所的網站,因此你可以透過下載並閱讀招生簡章,很快知道你想進的學科需要準備哪些東西,諸如專業科目、或是英文檢定需求(TOEFL或TOEIC等)。

之後在入學前的四個月左右、系所就會開始陸續公布下個年度到「大学院生募集要項」,這時候你就要拿到這份簡章的各類文件,開始依照規定著手報名入學考試。

簡章入手的方法,你可以在簡章公佈的時間後親自到研究科的辦公室購買(當然要花機票),或是請日本好友買完後寄給你,或者其實一般簡章都會有「寄送服務」,只要依照簡章規定寫好自己的需求,附上金額,回郵信封,系所可以幫你寄到家,就算是海外也沒問題。

step5. 填寫簡章報名並報名入學試驗

拿到從系所寄來的簡章後,依照簡章要求,將報名資料填好後寄回給系所即可。寄完報名表後,也別忘了寫信給你預計要合作的指導教授,通知他「我已經完成報名手續,我會加油」,讓教授再次想起還有你這號人物。

step6. 參加入學試驗

報名完後,校方應該會寄送准考證給你,在時間到達學校去參加考試即可,這個就是「絕對」要到日本去的一個環節,考試結束後,不妨在日本校園走走,感受一下自己即將就讀的校園。

我記得自己在入學口試之後,特別跑到京都大學百萬遍的知恩寺,在那裡稍微參拜,感受一絲內心的平靜,之後就到四條去參加祇園祭的活動了。

step7. 合格發表並提交入學資料

如果你鎖定的是四月入學,那麼一般研究所放榜會是在三月初,當你看到自己的號碼出現在榜單上,就代表你的日本新生活即將開始,不過這時候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必須趕緊在收到學校寄來的資料後,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要準備的東西寄給學校,同時開始準備日本在留卡,聯絡研究室秘書,跑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但無論如何,恭喜你正式成為日本研究所的學生,準備開始你在日本的圓夢之旅,保持平靜的心情,該體驗的、該努力的、都好好的去實踐它吧。

若是不幸出現不合格的狀況,也不要太灰心,這時可以跟指導教授討論折衷方案,例如說利用日本特有的「研究生」制度,在日本的「研究生」和台灣不同,指的是依附在研究室的「旁聽生/非正規生」,可以直接在研究室裡學習研究技能,同時準備下一次入學考的角色。如果教授認為可行,還是能透過「研究生」身分先入學,就近學習,同時也會更容易準備下一次的入學考試。

常見Q&A

Q1. 到日本唸碩博士班一定要會日文嗎?

不用,尤其是理工科系的研究所,因為研究論文通常是用英文寫成,因此不會日本,只要能與指導教授用英文溝通,取得研究成果,照樣可以正常畢業。近年來因為日本大學國際化的需求,各大學也開設不少英語授課課程,甚至是參考歐美入學時程的入學方案,都不妨利用看看。

但是必須說,到日本留學,如果能夠趁這個機會把日文學好,其一是更容易打入與日本人交流的環境(畢竟日本人其實並不喜愛英語溝通),對於未來在日本生活更加順利以外,也多了一技之長,即使研究職涯不如自己所望,也可以朝向理科結合日文的其他工作崗位,因此我還是很推薦大家學好日文的。

Q2. 我可以一次聯絡好幾位教授,都取得內諾後,再從中選擇最想要的一個嗎?

技術上是可行,但道義上不推薦。畢竟日本是一個很重視禮節的地方,想像一下,當你預約餐廳,並且在時間前發現無法到訪或會遲到入場,日本的文化是會希望你能夠「事先聯絡」。因此針對找教授,一次取得多個內諾,然後挑選其中一個的做法通常不是特別推薦。

比較正規的做法是,先將想去的研究室按照志願序排列,從最想去的教授開始聯絡,如果教授脫了數日都沒回信,不妨再寄一次郵件,或是聯絡研究室秘書請她轉告,如果拖了兩週都沒回應,那再開始尋找第二志願的教授。

如果真的不幸收到A教授和B教授的內諾,但真心想去A教授的實驗室,建議事先和B教授告知,可以說「基於研究興趣,比較想去OO的實驗室,如果該校有錄取,可能會考慮該校就讀,請您見諒」,相信大多數的教授都能諒解。無論如何,保持事先告知的誠信,降低給他人帶來的困擾,是很重要的一環。

Q3. 申請入學是否需要英文能力證明?

看系所,有些系所是會要求學生入學考時加考英文(通常都很簡單),有些則會要求提供英文檢定的成績,以我自己申請的京都大學理學研究科為例,他規定可以用托福80分去抵用入學考試的英文,因為我自己很想考考看托福,於是便選擇取得托福成績作為入學資料。

Q4. 如何撰寫研究計畫?研究計畫重要嗎?

基本上在日本,你的研究通常需在與教授討論之下才能進行,因此即使你在入學時提出了某個研究計畫,在入學後仍然會因為教授的資源和規劃而有所改變。

所以我會說「研究計畫SOP的內容不重要,但重要的是邏輯與大方向」,你的研究計畫要包含你對大略哪個方向有興趣,為什麼想做該研究,你想如何進行研究。

我會建議如果是唸碩士班,可以將時程分成「第一年」「第二年」,博士的話則分成三年,規劃每年預計做的研究內容,在進行計畫撰寫前,可以針對該教授發表的研究,去抓出研究室近年大致的研究方向,並且掌握研究室的資源。(例如只能做小元件加工的實驗室,你卻提出要進行原子對撞實驗的計畫,那就會不太實際了)

Q5. 關於留學花費與獎學金

一般而言,日本國立大學一年的學費會是50-60萬日圓、私立大學會是80-100萬日圓,如果是博士生的話,通常至少可以減免1/3。每個月如果在外住宿,房租以5萬日圓計,在關西地區一個月生活費大概15萬日圓左右可打平,冬天的話因為需要暖氣,電費可能會有點暴增,需要自行斟酌。

所以一年的話通常會粗估需要200萬日圓的費用,如果有領交流協會獎學金,大致上就可以打平上述花費,當然如果想要趁著在日期間到日本各地去旅遊,那最好開始開闢其他財源,像是存款/家人資助/打工等等,畢竟日本生活費真的不是特別便宜啊。

Q6. 如何尋找留學期間的住宿?

如何找尋留學期間的住宿,個人建議如果不在意距離或地點的話,可以請研究室秘書幫忙申請「學生宿舍」,日本的學生宿舍通常是單人房,有些則甚至還有包含水費全免,算是預算的好朋友,只是通常地點就不會太好,可能離學校很遠,或是周邊較不方便,就要自行考量。

コメント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