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 — 我心目中最雄偉的聖城,這樣說或許有點太過,原因是我將過去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熱愛,歸功於這帝國的國祚擁有者 — 哈布斯堡家族 Haus Habsburg,當年名震歐洲的最強家族,統領著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而這個家族的發跡與成長,就是在現今稱不上是大國、但是卻充滿文藝氣息的 — 奧地利、維也納。
神聖羅馬帝國繼承自東羅馬,在歷史的演進當中漸漸形成了伯國、公國、王國林立的聯合政權,透過選帝侯與加冕儀式推舉出帝國皇帝,在帝國解體的1805年以前,神聖羅馬帝國包含奧地利帝國 + 四座廣為人知的王國 — 薩克森王國、普魯士王國、符騰堡王國、巴伐利亞王國,各王國的首都分別在 德勒斯登、柏林、斯圖加特以及慕尼黑,然而這些王國有個更為宏偉的頂頭上司 — 奧地利帝國,其帝王的國都便是維也納,所以可以說 — 在神聖羅馬帝國近600年的國祚,維也納就是帝國的首都。
帝國的崛起
哈布斯堡家族最一開始僅是一個瑞士北方貴族,1020年在瑞士阿爾高邦附近建立「鷹堡」,即哈布斯堡,隨後在1282年奪取波希米亞王國領地奧地利 (Österreich, 東方邊疆),14世紀瑞士聯邦崛起,將領土向南擴張,於是併吞了哈布斯堡家的鷹堡,家族開始將王城與重心放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從1273年魯道夫一世 (Rudolf I) 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便開啟了哈布斯堡家掌控神聖羅馬帝國大位的時代,1278年家族擊敗波希米亞王國,取得了奧地利的土地,自此 維也納 — 奧地利王國,便是這個家族最堅實的根據地,而維也納的重大建設 — 如維也納大學、聖史蒂芬大教堂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儘管期間維也納曾多次易主,或是失去國都的地位,然而在1526年後,匈牙利、波希米亞 (捷克) 都被納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固定領地,維也納也正式成為王都,直到20世紀初奧匈帝國解體才正式告終。
維也納在整個歷史上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其一是它是「史上最強家族」— 哈布斯堡家的皇城,而哈布斯堡家族正是第一個成為實現首個「日不落國」稱號宏偉存在。其次是,從1273年始、自1806年奧匈帝國成立,這段期間東羅馬的邦聯 — 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共主一直是哈布斯堡家族,也因此維也納可以說是神聖羅馬帝國500多年的名義首都,地位凌駕四大王國 — 普魯士/符騰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的都城,那些我們熟知的柏林、斯圖加特、德勒斯登、以及慕尼黑等城市,這是我特別傾心維也納的原因,拜訪現今的神聖羅馬帝國 (德國) ,就不能忘記奧地利維也納這座城市在這段歷史當中的定位。

霍夫堡 (Hofburg)
霍夫堡從名稱來看代表的即是「高聳的堡壘」,從13世紀開始,這座皇宮就成為哈布斯堡家的居城,持續了將近五百多年的歷史,但在格局上,霍夫堡比較類似於「城市宮」的角色,它沒有台華麗的外觀,精心打造的花園與廣場,它是一個制式的存在,新的國王登基,建設需要時,這座宮廷就會向外建設,它是一個城市的組合體,一個因應居住需要的宮殿。


霍夫堡也是歷史上重要的舞台,此處見證了一部藍血家族成敗興衰的歷史,從查理五世的巨大帝國、瑪麗特蕾西亞女王開明統治、茜茜公主與法蘭茲皇帝背景下最終的奧匈帝國,城堡後區有一部分作為茜茜公主博物館的展間,包含在「茜茜公主套票」當中,可以索取免費的導覽機,認識這位當代幾乎被稱作「美」的代名詞,而在當時卻鮮為人知的奧匈帝國茜茜 (伊莉莎白) 皇后。

美泉宮 (Schloss Schönbrunn)
美泉宮依然是見證哈布斯堡家族重要的景點,如果在維也納只能拜訪一座宮殿,那絕對是美泉宮,這不只是說明美泉宮的名氣響亮,也包含它的腹地廣大,並且承載這個家族曾經想要媲美波旁王朝興建凡爾賽宮的野望,美泉宮代表的是 — 瑪麗特蕾西亞女王時代,隨著七年戰爭開打,女王將政治重心轉移到這個15世紀繼承下來,已經殘破不堪的皇家園林。

為了女王領下的神聖羅馬帝國輝煌時期,美泉宮由義大利古典主義的建築師尼可勞斯 (Nikolaus Fraz Leonhard von Pacassi)受命改建,這位建築師同時整建了另一座宮殿 — 霍夫堡。整個美泉宮被打造為足以媲美巴黎凡爾賽宮的奢華宮殿,可容納超過千人居住的空間,洛可可風的清麗裝飾,標記著奧地利宮廷進入全新的審美時代。

美泉宮在特蕾西亞女王之後一度廢置,直至奧匈帝國的最後時代,茜茜皇后與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也將此處作爲居所,當中有展示當年皇帝與茜茜皇后的生活起居,隨後在拿破崙時代神聖羅馬帝國解體,拿破崙短暫進駐美泉宮,之後又將政權轉移給哈布斯堡家族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然後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哈布斯堡家族被迫退位,皇城的時代也就此淡出螢光幕前。

物理學的聖地
說到物理學的聖地,維也納非常可以稱作是其中之一,畢竟這裡擁有一座在物理學界頂天立地的維也納大學 (Universität Wien),作為量子力學人物誌的愛好者,我早早就設定了維也納大學作為人生必訪清單,而維也納給量子力學界的,就是一位被稱作艾爾文・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的偉大人物。

很快地在維也納大學的中庭找到薛丁格的雕像,大家對薛丁格所熟知的是他廣為人知的「薛丁格方程式」 — 一個基於力學能守恆所推導出來的波動力學,以及一個哲學性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薛丁格出身於維也納大學,擔任了蘇黎世大學、柏林大學等知名學府的教授後,在二戰後回到維也納,開啟他在母校的教育人生。詳細內容可以閱讀我的其他系列文章 「 量子力學的歐洲探索 」或「量子力學 podcast 」,但除了薛丁格之外,這裡也是熱力學大人物波茲曼 (Ludwig Boltzmann) 和都卜勒效應的提出者 克里斯蒂安・都卜勒 (Christian Doppler) 的出身地,維也納雖然論近代科學不如柏林、劍橋、哥廷根那樣崇高,但在歷史地位上也佔有一席之地,對於物理愛好者而言,想必也是可以好好解放靈魂的神聖場域。

藝術與文化重鎮
作為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自18世紀開始就苦心經營著細膩的宮廷文化,美泉宮與聖史蒂芬教堂是開啟文化工程的第一站,而19世紀開始鋪墊的「音樂之都」工程則是第二站,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札特、在帝國領地波昂 (現德國境內)出身的浪漫音樂家貝多芬,維也納當地古典主義音樂家舒伯特,都聚集在維也納,鋼琴、樂曲、以及歌劇,幾乎可以說是這座城市代表的靈魂。

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家藝術博物館群 — 包含自然史與藝術史博物館,也是維也納藝術文化頂尖的代表,兩座輝煌的博物館坐落在瑪麗特蕾西亞女王廣場前,幾乎是可以殺掉旅客半把時間的藝術饗宴,這兩座博物館修建於1891年,由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下令,用以保存家族數百年收集的藝術館藏,價值十分的雄厚 — 拉斐爾《草地上的聖母》、老布魯蓋爾《巴別塔》《雪中獵人》、阿爾欽博托《四季》,都是一眼望見就會目不轉睛的作品。

來到維也納,或許還會想再介紹一位現代的藝術家弗里德里希‧施托瓦塞爾、又或者更知名的名稱「百水先生 (Hundertwasser)」,他的反現代主義藝術,隨後創生了維也納知名的社宅—百水公寓,一個不落俗套,缺乏制式幾何線條的建築樣貌,如果說百水先生的建築只在維也納開花,那就太小看他了,他此生的建築設計作品共計25座,光大阪就有《大阪兒童樂園》《大阪市環境局舞洲工場》《舞洲污泥處理中心》三座,百水建築成為治癒鋼鐵叢林現代城鎮的解方,也是維也納藝術向世界延伸的鐵證。

這是我心目中的維也納 — 帝國、最強的家族、文化與藝術,如果維也納不是聖城,那我就再找不出有另外一座可以取代維也納地位的城市 (好啦、也許是巴黎、但巴黎的物理和維也納還是沒得比啊),但無論如何,維也納成為我一直想執筆的一座城市,作為我在神聖羅馬帝國研究的一個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