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二年級,轉入電機系以後,開始了整整兩年的疲勞轟炸。
成大電機系,因為龐大的組織結構,容納了固態電子,通訊,電力,IC設計,計算機,儀器,以及電子材料等領域,因此除了電機電子系所最常見的「三電一工」以外,也加入了不少因應個組別的必修課,電機概論(電機機械),資料結構,控制工程與電儀表學就是其一。
成大電機系的必修大致上是這樣規劃的,把電路學,工程數學放在大二,把電磁學放在大三,然後將最複雜的電子學拆成三等份,放在大二至大三上。其次,大部份的實驗課程全放在大二,因此大二有了「電子實驗」「電路實驗」「電機(機械)實驗」。而較為專業的必修課「控制工程」「電儀表學」「電機概論」則放在大三上,並且在大三加了一個「電儀表實驗」。
把話題帶回到大學二年級,大學二年級的必修課是「二電一工」,即一整年的電路學,一整年的工程數學,以及三個學期的電子學。這三門課都有其必要性。
工程數學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微分方程」「拉普拉斯轉換」「傅立葉轉換」等等的工具,這些對於往後的「控制」「通訊」或是「材料」等領域都是相當重要的數學工具,儘管直到今日,我會算的已經不多,但工程數學算是當時我學的夠扎實,也不至於反感的一門學科。當年的工程數學教授是鄭銘揚教授,是成大電機系控制組的教授。教授矮矮小小,但講話魄力十足,上課習慣用板書,講話清楚,課程節奏也很不賴,偶爾課堂還會穿插 一些自己的經驗和趣聞,算是電機系課程中極受歡迎的老師。
電路學是電學當中我覺得讀起來最舒服的一科,主要的內容是放大器,直流電,交流電等相變化運算。相較於極盡天書的電子學,電路學即使上課不聽,回家自己閱讀原文課本,也可以輕易地理解,因此算是比較省心的科目。電路學的功用主要和未來的電機機械有關係,適用於工業配電,發電,等各種跟電力有關係的學科,在固態領域其實即使不修也沒什麼影響。當年我選擇的電路學教授是王醴,王醴老師聲音相當好聽,充滿磁性,上課是用投影片,講述的邏輯清楚易懂,也算是大二期間我不算排斥的一門科目。還記得當年上課期間,王老師遭逢喪母,在課堂上也對於親人的關係有一番談論,也算是該屆學生與老師的一種因緣吧!
大二上學期的電子學其實不算太糟,大二上學期是電子(一),講述的是半導體元件,BJT電晶體,以及MOSFET等,算是和半導體元件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僅在於電子學的元件多走向電晶體在電路中的計算,而半導體元件則著墨在元件內的物理意義,能帶現象。大二上的電子學是由系上固態組(微電子組)的元老級教授,人稱「超哥」的劉文超老師教學。劉文超老師上課習慣用版書抄寫,算是嚴格且認真的老師,不過劉老師講話的口氣,相較前面兩位老師,則沒有那麼清晰。不過個人認為,上劉老師的課程,重點不在於他的教學功力,而是在於它針砭時事,捧成大電機系的豪語。成大電機系的「風之谷BBS」課程版曾經整理過一篇「超哥語錄」,榜上有名的有「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成大電機系機電大成」「成大只有兩個系,電機系和其他系」,這些我也在課堂上聽過。劉老師為人耿直認真,他常說他早起游泳,然後極早便到辦公室坐鎮,而他所帶領的研究室也有「朝九晚九」「假日要強迫運動」等等的傳聞出現,足以想見劉老師為師之嚴格。
大二下學期的電子學我便不敢恭維,其一是課本內容就像是天書一樣,其二是授課老師不再是超哥,而是由固態組的張守進老師擔任。電子學(二)的內容主要是由電晶體組成的放大器,會講述「差動放大器」「小訊號模型」,從這裡開始,被稱為聖經本的史密斯課本內容對我而言就像是古埃及文一般難懂,而張老師的課程風格也是飛快的唸過投影片,導致對於電子(二)的內容對我而言完全沒有能夠被吸收的跡象。時至今日,電子學後期的課程對我而言可說是腦袋一片空白,當年我也不知道哪來的神力,靠著死背一堆公式,看到題目有公式的參數就亂帶公式,莫名也給矇個78分的學期成績。其實電子學理當是有機會被弄懂的一門學問, 仿間不少升研究所的補習班,都有名師開授電子學課程,而諸多學生都能夠活用電子學的知識,在研究所考試中脫穎而出,想必電子學放大器的學問必然也不能說是天書。不過由於電子學(二)的內容,對於固態組的幫助並不大,因而久而久之,我也沒有特別想將其補起的心思了。
張守進教授雖說教學能力不太好評價,但研究實力卻是有目共睹的。在成大固態組,張老師有Paper generator的傳聞,據說他曾有一年發表五十篇論文的紀錄。工作時間也是全年無休。雖然不確定這個消息是真是假,但張老師的研究室確實是成大電機系成績優良學生,在申請研究所期間率先會選擇的研究室。一起轉系的彩攸,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張老師的實驗室,而方才提到的八卦王冠傑,也是其中一員。而我進旺宏電子所遇見的主管,以及不少同事,都是張老師早年的學生。據說張老師其實有日本血統,精通日文,可惜我自己倒是沒有機會親眼見著。
大二下學期還有另一門,被稱作電機概論的必修課。這門課是為了電機系電力組而準備的必修課,即使不是未來想選電力組的學生也不得不修。這一年我選到的老師是電力組的梁從主老師。梁老師的課程是在訊慧講堂上課,我經常都會坐在第一排。梁老師人矮矮小小,但講話卻非常有力量,而這門課主要是講述發電機等的基本原理,會用到一些電路學學過的基礎。不知道為什麼,老師這堂課也常常會下來翻我的課本,儘管我就跟彩攸比鄰而坐。而時常在跟彩攸聊天的期間,老師也會略聽一二,有一回,我們聊到預研生的事情,老師還特別走上台去,跟大家聊聊「大家該為自己的未來做一些準備了」的講題。最後這門課我以90分修了,算是大學期間我少有的90分的成績。也曾因為這個成績,我一度考慮自己是否該選擇加入電力組。
此外,大二下學期還有一門新增的必修課程,這門課程是為了因應近年來台灣的學術倫理不彰,而強行設置的「工程倫理」,課程內容主要便是每週請不同的業界人士到禮堂演講,有時則是找校方輔導組的人員來講解一些校園安全,情緒諮商等介紹,演講完畢後,讓大家寫心得或小考試作為考察。記得當年還發生過工程倫理考試有同學作弊的案例,劉文超老師獲報後直接到課堂上來訓話,直指老師們這麼努力,而學生們情何以堪等等。大二那一年,成大電機系正好在籌劃通過教育部的工程認證,整個系所上下為了工程倫理的事宜大量動員,學生們每人會收到一張工程倫理的小卡,要熟記小卡的文字,待政府人員來訪時抽背。關於學術,工程倫理等議題,其實我們的權力當局還是僅能透過表面的「修課」「背字卡」,來完成空洞的教育,真正關於學術倫理的議題,其實該是整個國家的風氣,這個國家無論政府機器,家庭教育,無一不是教導,做表面功夫,迎合奉承,以得取最大實質利益為己任,如今的倫理問題,又怎麼是對於學生少些訓練即可見效的呢?關於改善國家風氣,這點應該是每個環節,透過數十年,數個世代,逐一的改進,審視,才能慢慢培養出來的啊!
20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