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系生涯,第一讓人不習慣的就是同學。
對於大一早已熟悉進了教室的同學都是熟面孔的我,這回走入電機系的教室上課,卻怎麼看都好像在上通識課似的,半個人的名字也叫出來(當然跟我一起轉系的工資管系同學除外)。直到大四畢業之前,我除了幾個班代和某些比較有特色的同學,比方說電機系為數甚少的女生,或是在電機系漸漸結交的轉系生的名字以外,其實多半本科生的名字我實在是叫不出來,記得大家要去拍學士照的那一天,我還偷偷問了同事轉系生,號稱是八卦王的冠傑,那些眼前的同學究竟是什麼名字,名字跟臉我幾乎是連不起來的,可以說我實在是個相當不努力去融合電機系的轉系生,實在是令人慚愧。
也因此,我的活動幾乎都是跟過去同為工資管系的好友彩攸一同進行,畢竟她也參加過資管營,我們算是比較好的同儕。
其次是,電機系的課業相當之繁重,大二光是必修加實驗就搞的大家灰頭土臉,如果再來個硬選修,那想必不是常人可以輕易完成的。不曉得是否理工科的科目都是如此,總之我從大二開始,對於課本上的教材,總是有種力不從心的感受,書上的公式,老師的語言對我就像是天書一樣。於是我養成了一個慣例,就是考前都會和彩攸一起討論考試的內容,雖然通常都是她幫我為多,但想想也是自己技不如人,也沒有什麼好難過的。不過在發現那些和自己一同轉系進電機系的同學們,如璽宇,彩攸,成績和理解都比我優秀甚多的狀況下,我時常會有一種自己的才智不如人,很沮喪,很焦躁的情緒存在,總覺得那些傢伙各個都是名校高中上來的,然後正在嘲笑著我這個二流高中的學生。
不過我最終是熬過來了,這樣灰頭土臉的轉系生涯,我也胡亂的以系排前30%,莫名的進擊了碩士生。其實現在想想,總不免覺得其實系排30%是真的算不錯了,雖然熬不到那種可以申請歐美名校的3.9高GPA,但3.5左右的GPA對於我這樣的中等人生也算是夠了。人生啊!其實也不需要太執著才是,該是你的就會是你的,不是你的,就算掛一百個心也拿不到它。
而上了碩士班,進了研究室,我也漸漸發現,其實我的能力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我雖然不善於理解數學題目,在考試中拿高分,但對於研究生活中的「讀論文」「實驗」「推演」,我卻不覺得自己技不如人。我發現過去我那些不被看重的想像力,語言能力,美感能力,都成了我做研究,做簡報,深入思考的重要利器。所以我畢業後的多年,我敢大聲的說。大學的成績,如果你努力過了,仍然技不如人,無法展現自己的價值,那也不必擔心,這表示你的價值不在於此。在往後的人生,你必然有其他與他人不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儘管在考試不管用,卻相較於他人,卻能在某些標準中大大展現自我,展現考試以外更棒更好的自己。
考試,快速理解,只是社會上快速篩選的一種手段罷了。這不能用以衡量一個人,有些人適合在這樣的標準下得勝,有些人則不是。而當時的我,也只是還沒被用一個適合我的標準篩選罷了。
真正的人生是一場持久戰,就如同彭明輝教授所說的「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虎嘯龍吟》中,司馬懿獲得孔明那「依依東望」的暗示,所表示的就是時間,「人生,能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對於那些虛構的價值,沒一個是需要被執著的。
於是,轉系生涯,不習慣也得習慣,我挺了過來,也做得越來越好。
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