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我來到京都,並在這裡旅居了三年的時間,儘管之後因為工作的關係前往其他城市,但依舊把京都當成自己引以爲傲的故鄉。第一次喜歡京都是因為 宮崎葵與李準基 主演的「初雪之戀」,女主角曾經說過「京都是我最喜愛的城市」,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將古色古香,靜謐絕美的京都當成了我人生一段必須達成的成就,我嚮往著到京都生活,直到因緣際會,才在2019年動身,該年正好經歷過疫情,鎖國防疫等措施導致觀光客驟減,雖然不再是我熟悉的那個車水馬龍的京都,我卻得以趁這段時間好好地體會京都的美,走訪了一些我認為很值得回味的城市風景。
儘管2025年的今天,京都已經成為觀光客瘋狂湧入,觀光品質大不如前的城市,但在京都,依舊留有我曾經喜愛的美好光景,有些值得做的,值得看的,即使再過個一百年都不會消退,這次篇章,就想整理我在京都的生活期間,個人特別喜愛的十種京都體驗:
漫步在京都老城

京都是千年古都,從桓武天皇794年建城至今,已超過千年,京都最早的城郭是平安京,是一座腹地廣大的都城,隨著右京長安的沒落,天皇家東遷土御門東洞院宅邸,整個京都的發展中心便全數落在左京。因為京都過去發展極早,聚落的形成也在數百年前就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漫步在京都街口可以感受到老城洛陽那種滄桑與靜謐,個人特別喜歡「京都文化博物館」的周邊,在狹窄的巷弄中隱藏著帝國時期京都的繁華,那種雜亂卻又典雅的氛圍,能讓人充分感受到京都的魅力。
拜訪京都御所

為何我特別推薦要拜訪京都御所呢?或許是因為我是皇室迷,在拜訪歐洲城市時,總是會對那些皇室生活過的城堡特別著迷,倫敦的白金漢宮、柏林的城市宮、維也納的霍夫堡宮,想著歐洲那些城堡的同時,就得想到-日本不就有一個過去數百年來皇室一直使用的居所嗎?於是京都御所就成了我特別著迷的一處地景。大概在十多年前的2009年,我曾經拜訪過京都,那時候的京都御所參觀是需要預約的,而如今這座曾經的皇室宮廷,早已開放給來訪遊客,我也因此拜訪過兩次,兩次拜訪都有不同的收穫。
當我們提到京都御所,很容易將其和千年前桓武天皇時代的平安京京城畫上等號,當時的天皇居住在朱雀大道盡頭,被稱作內裏的區域,當時的內裏備有文武百官辦公的朝堂院,以及天皇的朝廷大極殿,而天皇居住的里內裏,則有皇室的寢宮紫宸殿。隨著平安京大火,天皇遷居土御門東洞院,成為新的京都御所,御所中的寢殿成為新的紫宸殿,因為公家的治權轉移到武家,大極殿不再需要,紫宸殿也就此成為京都的皇居與政權中心,直至明治時代。
在拜訪京都御所時,若是將日本的皇家居所與歐洲富麗堂皇的城堡相提並論,難免會感覺到有些失落,但這就是日本獨特的魅力,清淡恬雅,沒有過多的裝飾,拜訪京都御所,可以了解京都的重要性,可以感受這座皇城最初的美學,無論如何,千萬要來京都御所。

體驗京都的四季
說到京都,如果沒有體驗到春季的櫻花飛舞,夏季鴨川河畔的納涼床,秋季的野山楓紅,以及冬季的白雪紛飛,很難說完整地把京都的美都給體驗了一遍。京都的花海從過去一直都是旅人必訪的景致之一,櫻花滿布的蹴上鐵道,花見名景的背割堤,三室戶寺的紫陽花季,都是京都自然花景當中相當令人著迷的景色。

夏季的京都炎熱且潮濕,伴隨著日本特有的蟬鳴聲,形成獨一無二的景色,而夜晚的鴨川納涼床是旅人的救贖,其與七八月間所登場的三大祭典,成為名副其實的夏季風物詩。楓紅的秋天也是旅人爭相若騖的季節,因為楓葉不分區域,且登場的時期較長,個人很建議挑選一些比較冷門的山中寺宇或神社,在當中獲得一些靈性的養分。

說到京都的冬天,總是會有著金閣寺積雪的意象,但我要說的是,並不是每年的京都都會飄雪,2019年的暖冬, 是我第一次體驗的冬季,即使沒有飄雪,逼近0度的低溫依然讓我感到不適,而2020年雪季就十分明顯,我想起在雪中騎機車,以及開車的震撼,因為自己本身住在南邊的宇治,較沒有受到路面積雪的影響,但無論如何,經歷一次雪中的京都,或許能讓整個京都生活體驗更加完整。

品嚐細緻的京都料理

我不是個特別喜愛分享美食的人,原因是我對「吃」的講究一直都還好,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做錯評論,但來到京都,還是得品嚐屬於京城裡那樸實的美味。京都飲食文化是一種集合宮廷—武士—僧侶等各個文化階層的習慣,且由於當地土壤肥沃、來自琵琶湖的水源充足,造就了當地以野菜為主的食材。所謂的「京料理」,講求的是一種四種「五」— 五色/五味/五法/五感、並且融合了四季,因此我們很容易在文獻當中看到「旬菜」等字樣,選用當季的蔬果,凝練出京都特選的原味料理,如湯豆腐、一汁三菜,都融合了京都食文化的意象。

當然,京都美食依然有許多選擇,生活在宇治三年,宇治這座茶鄉早已被我光顧多時,宇治兩大抹茶名店 — 中村藤吉 以及 伊藤久右衛門 也是非常值得品嚐的京都當地料理餐廳,邊欣賞代表京都文化特色的宇治川河岸美景,邊品嚐不負擔卻充滿當地特色的抹茶蕎麥麵,再來一份抹茶與白玉搭配的甜品,京都的食文化,樸實但卻又讓人難以忘懷。
觀賞京都車站的夜景
特別將京都車站羅列出來,實在是因為每回拜訪京都車站,都會讓我有一些美好回憶,京都車站是所有旅人進入古都的意象,這種完全迥異於京都古老的氛圍,碩大且龐然的京都車站確實有一點超乎現代,也確實飽受批評的聲浪。然而,不知道怎麽地,我就是特別喜歡這座車站,他承諾了我們進到古都所感受的美好,並且在佇立這裡的二十多年,它已漸漸成為這座城市的重要景色,能夠眺望筆直京都塔的空中走廊,旅人可以安心果腹的拉麵一條街,依照季節恣意變換風貌的大階段,怎麼能不讓人傾心停留。

京都的城市因為有「限高令」,為了保持古都的風華,所有建築物都必須保持20~25公尺的高度內(2021年更改至30公尺),而京都站前的京都塔,這座1964年啟用、由京都大學與建築師共同合作的燈塔造型建築,總高131公尺,成為整個城市最高的建築物。雖說它歷經五十年風霜,怎麼看都不覺得過時,它就像是代表京都的媽媽桑,每每向來訪的旅人、離開的遊客招手 — 歡迎來玩,也謝謝你造訪京都 — 我是這麼感受到的。

在京都最高學府感受自由
真的不是要自肥,在我還沒就讀京都大學前,自己就曾經因為觀光拜訪過了好幾次的京都大學,作為「日本第一位諾貝爾奬得主」的發祥地,這裡作為觀光景點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先有一部非常奇幻的小說「鴨川荷爾摩」,坐落的舞台就是京都大學,京大青龍會與小鬼們相見的地點就在京大旁的吉田神社。
而京都大學所代表的就是「高聳且自由的空氣」,它是庶民的大學 (俗話說「官の東大、民の京大」),代表的是在古都中受到薰陶,而培養出來的熱愛知識的精神,京大的建築傳承自明治時代的帝國大學時期,以西田幾多郎、田邊元就等知名的哲學教授,在此建立了「京都學派」,強調直觀與體驗、與個人為出發,並且融合禪宗思想的歷史辯證,成為當代思想界的宏偉存在。

來到京都大學,首先可以拜訪1925年興建的百年時計台,從第三高等學校出身,演進為西日本最宏偉的帝國大學,在學術崇高的觀點下樹立了學術自由的典範。隨後可以沿著白川通,向南的琵琶湖疏水,走一趟哲學之道,體會西田幾多郎教授所說的「直觀」與「身體經驗」,用五感結合地景,建立屬於自己的、身心與外境統一的生活哲學。

置身優雅的鴨川河畔
鴨川,是塑造京都景色的代名詞,說到鴨川對於平安京的意義,大概就是京城東邊防線的概念,早年京都的中軸線偏西,鴨川以東基本上已經屬於城外。然而因為平安京毀壞、右京長安沒落,左京洛陽取而代之成為現在的京都中軸線,因此鴨川的地位便成為橫亙京都鬧區的河流,鴨川畔的川端通是貫穿整個南北向的大動脈 — 「清水五條」「祇園四條」「百萬遍」,都是沿著鴨川的聚落。

來到京都又怎麼能不拜訪鴨川呢?如果可以,甚至很推薦沿著川端通,清水五條一路走到出町柳的加茂川分流處,鴨川在北邊分之成兩道河流—鴨川與加茂川,但實際上,這兩條河川的發音是相同的,就像是守護京都的分身的概念。夏季的鴨川會有京都人特別喜愛的納涼床,巨大的露天棚台在鴨川河畔架起,旅人們在台子上飲酒盡歡,直至夜晚依然燈火通明,這就是京都鬧區,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取而代之的景色。

參加京都傳統的文化祭典
京都有傳統的三大祭「葵祭」「祇園祭」「時代祭」,儘管我必須很誠實的說,我並沒有每一場祭典都參加過,但我依然真心覺得,能找一個空檔,參加一個屬於這古都千年傳統的祭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2018年我曾經來到京都的研究所面試,面試的當下其實非常非常緊張,深怕哪個不如意,好像一切都會失敗,但在離開研究室後的那天晚上,我參加了傍晚的祇園祭,那是一系列很熱鬧的吶喊,精神奕奕的祭典讓我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感動,那時候我曾和自己說「就算這次面試沒有成功,那又如何,我的心裡早已烙印這次祇園祭的美景,那是我人生永遠不會消失的寶藏」。這句話聽起來很像自我安慰,確實看完了這次祇園祭之後,也不代表我人生一帆風順,但,它給我了這種魔力,它承諾了參與祭典時那當下的美好,值得我人生永久保存的美好。
從宇治認識源氏物語
推薦大家要來宇治走走,似乎有點自肥的成分,畢竟我居住在宇治三年,宇治對我就是有故鄉那樣的情緒存在。但或許我可以談談2017年到京都的旅行,那時是我第一次拜訪宇治,並且也走訪了宇治非常精巧的「源氏物語博物館」。

說到「源氏物語」,它和宇治的相關性或許沒有京都那麼高,但宇治卻是認識源氏物語最好的出發點,源氏物語是平安時代的女性作家「紫式部」所著作,是一部描述皇室風花雪月、但卻又頗具文學價值的作品,而當中的最後十品,其故事背景便是宇治,「宇治十帖」幾乎是非常完整的描述了日本文學那種「物哀」的概念,伴著京都的楓紅,我在博物館當中品味了「十帖」的影視作品,大君、中君、浮舟、薰與匂宮的愛恨,成為了愛不到最後卻成空的哀傷。
我不推崇哀傷是一種美,但它卻是讓我們認識平安時期文化很適合的方式,而宇治十帖當中的香紋,很自然地融合在宇治橋的圖紋上,在拜訪宇治老街的同時,也不妨他上宇治橋,感受這段空靈且寧靜的故事。

尋找只屬於自己的特色神社或寺宇
京都什麼不多,大概就是代表神靈的神社或寺宇最多了,每個神社或寺廟都有屬於他們的特色,有些以花季聞名,如宇治充滿紫陽花的三室戶寺、有些則著重在風水,如京都四神相應的四座大社 — 玄武上賀茂神社、青龍八坂神社、白虎松尾大社與朱雀城南宮。

個人十分有印象的是位於京都府八幡市的「飛行神社」,那是一個用以紀念橡膠動力飛行器的發明者 — 二宮忠八的神社,用以紀念那些在飛行事故當中所有的受難者,也用以祈求飛行平安。漂浮在御手水的是一只又一只的飛機模型,非常有特色,害我都想買隻長榮華航模型加入。但無論如何,在京都,找座屬於自己的神社或寺宇或許也是品嚐這座古都的一種方式,如果是我的話,黃檗山萬福寺或許會是我躲避喧囂的首選之地。

結語
以上是關於自己在古都生活期間,所感受到「必須在京都體驗的十件事」。選擇漫步在京都老城,感受古色古香的街道與時光交錯的寧靜,拜訪京都御所,窺探過去天皇家的生活與樸實。從櫻花飛舞的春天,紅葉繽紛的秋季,細細品味京都四季的美好。走訪宇治,品嚐宇治茶,也從宇治認識源氏物語筆下的「物哀」。最後,找一座屬於自己的特色神社或寺宇,與內心對話,完成一段獨一無二的京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