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大的日子 2-3. 通識教育,不營養

我在成大的日子

大學中有一種課程,其目標是為了培養所謂大學「通才」之能力。有些人視它為衝高分的涼課,有些人則視它為一種麻煩。這課程就是名稱上很好聽,實際去上卻很不自在,那個被稱為「博雅教育」的通識課程。

 我入學時的成大通識課程一共分成四類,每一類都必須修到才能畢業,但對於台灣人這種已習慣高中時美術音樂被拿來上國文數學的升學人類來說,要在正規教育下強調「什麼知識都很重要喔」的心情,必然會被大家認為是在找碴。「通識課程就是不是主修的課程,但卻又是麻煩的必修學分,既然如此,那就隨便找一些分數甜一點的課程來修,應付應付就好啦!」我想,這一定是大多數學生面對通識課程的心聲。

而我自己也不例外,通識課程對我來說就像是一門苦差事。


對於喜好自學的我而言,硬是把一些能夠靠興趣自學的東西放在必修學分裡,顯然就失去了學習的樂趣。除此之外,通識課程雖說琳琅滿目,有各類吸引人的內容可以提供給學生們,但是對於有升研究所,前往好公司工作的打算,或以出國留學為目標的學生而言,其實並不能夠輕易下決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因為大學成績依然是未來重要的評量依據,也因此,這樣的社會教條註定會阻礙學生去自然的選擇欲修習的興趣課程。

阻礙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第一點:假設學生真正有興趣的學科是「歷史考古」,但如果從BBS的紀錄中,發現多數人對於「歷史考古」給分的評價都不高,則學生便會很自然地放棄這個他真正的興趣,去選一個評價似乎比較高的「中國文學導論」的課程,但實際上該學生對中國文學一點興趣也沒有。第二點:就算學生願意真心不畏分數去選擇一門自己喜歡的課程,比方說「培養創意」,認為只要努力上課,應該可以獲得好成績。然而有些通識課程的活動繁多,有可能在課餘排擠到主科的讀書時間。由於大學的主科繁重,若是排擠到主科讀書時間,可能會對於主科的分數不利,而這也會讓學生對於喜歡的通識課程產生卻步。

因此,所謂的博雅教育,註定會讓學生們挑軟柿子,或是不幸選到自己不喜歡的課程,應付了事。

 我在大學所選到的通識教育幾乎都是朝著「不用花太多心力」的方向去選課,儘管如此,還是選到了不少營養度不夠的課程,例如大一選到的「近代物理概論」,「生態學」,大二的「漢字的智慧」,大三的「孔子思想」,最終都以拉低平均分的七字頭的分數結案。唯一獲得比較高分的,只有勉強得到80分的「政治學」,以及獲得90分的大涼課「工程概論」。

博雅教育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在這個注重升學與就業的社會,通識課程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啊!


相較之下,通才教育,若能以「自己真心想讀」為出發點,鼓勵學生們自行選修,而非強制,是否對於學生的學習生涯更有幫助呢?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