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大學裡頭,我想第一個面對有制度的東西,就是有「家」的概念,這個概念,當我才剛收到系所的通知單之後,就會順道得到一份由系學會提供的文件,包含同學們與各自的直屬學長姊,系學會的活動等等。而所謂「直屬」,就是每屆會往下收一個下一屆的學弟或學妹入家,以此列推,固一個家固然會由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共四人所組成,當然如果畢業的學長姊仍然留在母校就讀研究所,則亦有可能還會有碩一碩二,甚至是博班的學長姊存在。這就是大學裡所謂「家」的概念。
「家」的制度對於新鮮人來說確實有它值得的地方,當一個小大一生來到新環境時,總不免有許多課程上,資源上的疑惑,對此,就有一個正規的管道可以詢問,新課程開始時也有機會接收學長姊的舊課本,減少一些昂貴的負擔。有些同學若入學時直屬家人就因為退學或休學等原因缺角,就有可能有無法得到照顧或享有資源的劣勢,對此我算是幸運的一群。我的上一屆直屬是個學姊,第一次照面是在暑假彰化迎新的場面上,學姊就是個良好照顧學弟妹的典型,大一那年除了手上收到的課本讓同學們羨煞不已,生日時也學姊還專程買了小蛋糕來給我,課堂上收到這樣的大禮還真不免讓平淡的大一課程多了不少快樂的氣氛。還記得有些同學一家從大二到大四的直屬都被退學,當然要得到直屬家的照顧也屬困難,也會因此被同儕有「你學長姊都被退學耶!你要小心啊!」的消遣紛自。當然,這樣「家」的制度確實讓新生們很有人情味,對於某些一生奉行自由主義的同學,就顯的有些彆腳,或許他就只是想平日自在的到校園裡上課,下課就安然在宿舍裡玩著電腦,毫無交際的過完他悠閒的大學生活,但「家」這個概念,似乎又有了強制力,若沒有好好參與其中,很容易落得同儕或學長姊圈子裡的閒話。
對我而言,似有彆腳的大概就屬「家聚」了吧!當然,我總自認是社會化的人物,我總覺得維護體制上的安定也是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責任,所以對於這樣制度我會以責任,而非享樂的方式,去參與其中。
所謂「家聚」,也就是一個學期內定期與「家」的成員們聚會吃飯,有些感情好的家族還會有續團唱歌的活動,我們家族中倒是沒有,曾經有過夜唱的經驗,但也是我自己與其他家的成員一同。該說家聚這活動很怪,主要的原因是我總認為這家族的成員,平日不會特別去培養感情,僅有在每學期三次家聚上才會見面吃飯,感覺上就是很不熟悉的一群人,硬是被生澀的套在一個空間裡,聊著一些制式的內容,然後度過這頓晚餐。如果家中有人可以炒氣氛,當然吃飯的時間會顯得自在許多,如果大家毫不熟悉,只是以「跑流程」的形式完成這頓家聚的餐會,整個家聚就會像是冷冰冰的聚會,度秒如年般難熬。
我還曾看過有同學家聚情況是,一到餐廳,點好餐後,家裡的人各自拿了一本雜誌或報紙來位置上,各自的看了起來!這…這家聚的用意完全流為一種表面功夫啊!就我而言,剛開始是極不習慣這個聚會,覺得一家人不夠熟,硬是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有點彆扭。升上大二時,家聚當由我主辦,於是我總會找一些較熟且與我想法相同的同學「合辦」,於是餐會上就可以跟較熟的同學聊天,減少不自在感,抑或找與學長姊較熟的家族一同聚會,讓學長姊可以恣意的聊天,也達到舒緩這制式聚會的冷冰的感覺。
隨著自己一年一年的增長,當到了學長姊時,對於家聚的排斥感也漸漸減少。其一是自己已成了學長,不用在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吃飯,其二是我的學弟妹們也都是可愛沒有架子,又可以自然聊天的一群,於是家聚裡頭稍顯彆腳的分子才漸漸散去。不過由於我是轉系的關係,家族仍在工管系,故學弟妹討論的話題有時實在很難參與,但我想當個聽眾倒也無妨,畢竟自己也到了要「退場」的時間了。
這「家」的制度,現在想想,還真回味無窮啊!上新竹工作的期間,也曾回去參加家族學弟妹的畢業典禮,是說我還是一直覺得把學弟妹們送走是我的責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