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買不到的東西》Michael Sandel系列之一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
這回直接用書名的意思來當作標題。
這大概是我第一次在這個版上寫Michael Sandel的書,Michael Sandel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公共哲學家,也是我的哲學啟蒙,我相信很多人也是,他是哈佛大學的哲學教授,其最有名的著作、或者說是課程,即為「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是常春藤名校最受歡迎的三堂課之一。
–
為什麼這回想先從《錢買不到的東西》開始說起?因為最近Michael Sandel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成功的反思》,我才發現自己有必要開一個系列來闡述作者的作品,以表達自己對Sandel的致敬。
這本《錢買不到的東西》是Michael Sandel在《正義》之後出版的續作,在《正義》中,Sandel首先大篇幅的介紹各家哲學學派,給大家具備思辨所需的思維,在最終引入了作者所屬的學派:社群主義。
Sandel是相當明顯的社群主義者,他堅持社會正義不該按照市場的效能分配,強調一個國家的國民、一個社群的成員必須具備相應社會責任。他認為我們之所以成功、之所以獲得我們所擁有的,不全然是自己的努力,還包含「剛好」這個社群所給予你的背景、這個社群所為你打造的環境,因此,Sandel主張社會正義需考慮個人對於社群所需負擔的社會責任。
Sandel並沒有辦法告訴我們何者為對、何者為錯,這不是哲學所要教導我們的事,哲學的目標是希望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產生懷疑,並且追根究底去碰觸它的本質。Sandel同時提供一個實踐正義的很重要的步驟:辯論,當我們討論到公共哲學時,必然會有各式各樣的爭議,是否該廢除博愛座、是否該徵收富人稅、是否該在堆放核廢料的村落給與村民們補助,這些東西可以從各個面向切入,我們想要找到事件的真相,想找到真正合理的方法,唯一的做法就是辯論—對各個面向各個觀點進行辯論,直到看到事物的本質為止。
當然人的精力與時間有限,無法永遠在各個領域裡進行各種辯論,但這就是民主的意義,身為一個公民,思考我們如何在這個領域裡找到最佳的解答,在有限的區間裡,我們還是需要量力而為。
–
本書就是這樣的一個實踐,Sandel提出一個千古的大難題:哪些領域是無法用錢買的?哪些領域是市場的手不應該去觸碰的?這當中便是各個學派激烈辯論與效益和正義的角力。
–
先說心得,這本書大概有90%都是案例,而本書雖然頁數很多,但真正內容其實只有一半,後面半本書全部都是Reference,所以我在看電子書的時候看到50%時,我一直想說「看了這麼久怎麼才看一半」,結果翻到隔頁才發現書的內容已經結束了(笑)。
裡頭有各式各樣的案例提示大家「這個領域是金錢該碰觸的領域嗎?」「為什麼你認為市場在這個領域可行?在另一個領域卻不能被允許呢?」之後引入各方人馬對於這些案例的辯證,當然其實最終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雖然我知道作者他想否定讓市場進到某些領域,但作者其實沒有明說,因為更重要的是,他想讓讀者思考自己的觀點、以自己的哲學去判斷何者符合正義。
因為裡頭案例真的多到爆炸,我覺得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比較有同感或共鳴的案例來看,有些案例比較偏向美國,在台灣比較少相關爭論,但還是很有趣、很值得去審慎思考。
–
以下描述本書的重要觀點,還有一些自己喜歡的案例:
- 關於金錢(市場機制)的作用可以進到哪些領域,支持方會認為「讓市場效益最大化」才是實現社會正義最好的方法,這些人通常是經濟學家,會假設金錢不會影響其他層面,只從效益面下手。
- 而反對者會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顧慮
(1) 市場機制進入的領域會帶來不平等的問題: - 例如當醫療變成一種昂貴的商品,則醫療成為富人可享受的權利,而窮人則無法負擔醫療費用,這造成了窮人無法使用醫療資源,而資源集中在富人手中,此造成不平等的問題。
(2) 市場進入的領域會帶來腐化的問題
- 例如我們想像,用金錢買到的名校入學許可、用金錢買到的諾貝爾獎,這是否讓人開始覺得所謂的「名校」「諾貝爾獎」變得沒有那麼神聖,沒有那麼值得獲得。
–
於是所有關於市場是否該進入此項領域,其反對方都是由此兩項觀點來進行論述。
–
個人很喜歡的書中案例
- 以金錢鼓勵學生念書:
- 正方:經濟學家認為以金錢來引導學生閱讀、例如每週都多少書可以得多少錢,考好成績可以得多少錢,經濟學家認為金錢是一種有效的誘因,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習慣、增加其學習成果。
- 結果發現:金錢進入鼓勵學生閱讀的領域確實某種程度能夠刺激學生閱讀的意願,但屬於短期效果,其閱讀習慣並沒有被建立。而數據也發現,提供獎學金對提升成績會有效果,但當金額繼續提升時並不會讓效果繼續增長。
- 反方:金錢進入了閱讀市場,腐化了閱讀的美德,原本鼓勵學生閱讀是希望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然而此一作法讓學生為了錢而閱讀,反而抹煞了這個閱讀的價值。
- 送禮時不送物品而是送金錢:
- 正方:某些經濟學家認為送禮時與其選擇對方不需要或者沒有特別想要的禮物,直接給對方錢是最恰當的做法,對方可以用錢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這是刺激市場效率的最大化。
- 反方:反對方認為這將造成「送禮」本身的腐化,試想當對方收到朋友給予的錢,會不會覺得朋友很沒有心意,想用錢了事,金錢本身腐化了送禮的美意。
- 用錢來鼓勵大眾捐血:
- 正方:當捐血能獲得錢時,會大大增加每個人想要捐血的意願,而減少血庫荒的問題。
- 反方:
(1) 不平等性—當捐血可以獲得金錢,這會導致窮人希望用自己的血去換錢,而富人因為不缺錢所以並不會踴躍捐血,這將血庫的血多是有窮人身上所取,對整個社會長久看來回事「窮人在供應社會血源」,成為一種不平等。
(2) 腐化—當捐血變成可以換錢,則造成捐血的行為不再是一個美意,而是一個「換錢」的交易行為,這將減少「捐血助人」的意願,而造成捐血這個行為的腐化。
- 補助核廢料村民金錢:這是發生在瑞士的真實案例,瑞士政府舉行公投,詢問村民是否願意讓核廢料存放在此,以解決國家的核廢料問題,政府會協助村落建立圖書館等公共財進行補償。
- 結果此公投意外獲得大量支持,半數以上的居民願意為了國家而讓核廢料存在自己的村落。
- 此後政府又進行了另一項政策,若是將核廢料放在此村落,則給予每個村民巨額的補助,並以此進行公投。
- 最終公投顯示,當政府將核廢料補助給予個人時,反而造成了半數以上的居民不願讓核廢料存放在村裡。此原因是,如果,如果政府提供的是公共財的補助(或是的補助),則村民會將存放核廢料當成是一種為國犧牲的美德,而當政府給予村民個人金錢補助時,反而造就村民認為「自己不想要被當成為了錢而贊成的人」的狀況,金錢的進入腐化了村民們認知的社會責任,因而遭到村民否決。
–
此書的案例極多,也包含了販賣器官、生死保單、墮胎等重要議題,當然金錢是否進入該領域,其實並不是一個是或否的問題,他包含了這個社會、國家對於金錢所帶來的影響處於什麼樣的態度。
作者的本人的觀點大概是,金錢如果進入到那些帶有特殊價值的領域,則可能造成腐壞,金錢市場進入社會正義相關的領域(如遊說國會、醫療),則會造成對於窮人的排擠。
作者最後說的是:
「在這個貧富益發不均的時代,把所有東西都市場化,意味著富裕之人與收入不豐之人漸漸過著被隔離開來的生活」
「市場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我們想如何共同生活的問題」,我們想要活在一個一切都可以待價而沽的社會嗎?抑或是社會上還是有某些道德性與公民性的財貨,是市場不會尊崇,或是用錢買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