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期:2018.02.01
《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
閱讀形而上學是燒腦的過程。
僅就能夠保持主幹的概念保留,然後留下自己還算淺顯的紀錄(笑)
–
關於哲學,在我們所熟悉的公共哲學,個人行為哲學,道德的領域之外,其最終極的哲學便是「形而上學 (Metaphysics)」。
–
形而上學是過往大眾對哲學的既定印象中最容易被歸類為哲學的學問,反而公共哲學,個人哲學,主義等思想很容易被忽略是哲學的一環。因為形而上學是最超然的哲學,或者就亞里斯多德所定義而言,它是第一科學,也就是科學的科學,他的終極目標即是在探討。
「什麼是存有?」
當今的科學之所以能夠被討論,都是被建立在「存有」這件事情已經無庸置疑的情況下,因而沒有人對存有感到懷疑,所以便能直接的,對各式各樣存有的形式進行科學的研究。
例如我們研究玫瑰花,會探討玫瑰花的特徵,玫瑰花的運作機制,沒有人在研究玫瑰花之前,會先去證明「玫瑰花為什麼會是玫瑰花?「玫瑰花為什麼得以以玫瑰花之形式存在?」
因為這些事情,形而上學已經幫我們做好了。
形而上學告訴我們,「有形的事物是以本質的型態存在於世界,因而以期所以為的形式存在於世界」,因此,世界上任何的科學都得以適用形而上學所給予的框架,以其發展一切的科學。
所以形而上學就是第一科學。
–
關於形而上學的探討,很慶幸的,後世的人並不需要額外在建構一個模型,因為希臘三哲中的最後一個哲學家,抑或是科學家亞里斯多德,便在其研究科學的同時,延續過去前輩的思考,重新整理了這個問題,成為形而上學以此不斷續存,而且不敗的框架。
這是西元前四世紀。
亞里斯多德認為形而上學是「解釋性的知識」,一切的科學是透過「形而上學」而被認識,也就是必須先知道「存有為何為存有?」才能視一切存有物為理所當人,並發展科學。
所以形而上學是:
「存有一切事物的解釋性知識,將必然是辨別最準確的擁有宇宙萬有的科學」
–
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大抵的概念是,探討「存有是什麼?」,但他認為所謂的存有,便是所謂的有形物質,而所有有形物質雖然有不同的形體,但或許都存在一個相同的部分,他把那個部分稱作「存有的存有」,也就是「第一存有」。
所以關於形而上學,亞里斯多德這樣說:
「自古至今始終被搜尋,而且始終是困惑之根源,即『存有是什麼?』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第一存有是什麼?』」
所謂的存有,就是自然界所有有形存在的物質。
而所謂的第一存有,便是存有所依存得以存有的部份,存有物必然得和第一存有產生關聯,才得以成為存有物。
而第一存有有一個特質,就是,他不依據任何事物而成為第一存有。
「有一門科學是研究作為存有的存有和憑藉他本身而屬於這個的。」
–
用一簡單的例子來描述「第一存有」的核心意義。
【健康(第一意義上的健康)】描述一件事物可以讓生物機能茁壯發展以維持機能之一個憑藉物
關於健康,我們可以適用於以下一些事物:
睡眠是健康的
運動是健康的
蔬菜是健康的
我們可以發現「睡眠」「運動」「蔬菜」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完全適用於健康,因為這些事物都關係到健康的「第一意義」。
所以我們可以將「睡眠」「運動」「蔬菜」標記為「健康A」「健康B」
「健康C」,為其代號,憑藉第一意義的健康以為健康。
所以我們可以來看「第一存有」
【第一存有(第一意義上的存有)】得以證明存有的憑藉物。
所以符合第一存有存在的事物
狗
車子
房子
「狗」「車子」「房子」雖為不同的有形物,但完全為存有物,因為其對應到存有的第一意義上,也就是「第一存有」。
因而我們可以標記「狗」「車子」「房子」為「存有A」「存有B」「存有C」,為其代號,憑藉第一存有而為存有物。
–
為什麼人要討論「形而上學」?
亞里斯多德說「因為我們是人,人有好奇心。」
–
關於「第一存有」是什麼,亞里斯多德提出三個選項
(1) 存有物的本質 (形式)
(2) 述語的終極主詞 (材料)
- 房子很漂亮
- 房子即是終極主詞,但再往下分割,可分割出房子可能是由「磚塊」構成,甚至是「原子」,所以是「終極」主詞。
(3) 普遍物 (能適用大量事物的物體,此為柏拉圖的認定)
亞里斯多德的最終結論是
「第一存有為存有物的本質,而本質便為述語之終極主詞」
也就是房子的形式,要讓他得以成為房子的那個形式,就是房子的本質,也因此術語的終極主詞會是「房子」。
然後其他兩項辯駁:
「(純粹的) 述語的終極主詞絕對不是第一存有」
因為終極主詞作為事物的基底,也就是終極的材料,會產生不同的形式,例如說「磚塊不一定會組成房子」,如此可以不斷變化的形式不會是第一存有。
「普遍物絕對不是第一存有」
普遍物的概念是,「蘇格拉底是健康的」「柏拉圖是健康的」,則「健康」可是用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便是「普遍物」。
但因為可適用於有形物的「普遍物」,如「健康」,並不是一個存有物,因此邏輯上不可能成為第一存有。
–
事物的變化,也就是宇宙恆久變化而穩定的形式,亞里斯多德把這個推動宇宙恆定的存有物,稱為「神」。
亞里斯多德將存有物分成
變化的存有物
– (a) 易滅的存有物 (生物)
– (b) 永恆的存有物 (時間,不過愛因斯坦應該會說光)
(2) 不變的存有物
– (a) 先驗的存有物 (理性,不證自明的事物)
– (b) 不可分的存有物
亞里斯多德將不變的存有物稱作「神」。
「神」推動變化的存有物,讓時間流動,讓生物生生滅滅。
但我們不需觀察到神的存在,因為當神提供「思維」,宇宙便能運行,如同人的腦提供「思維」,人的身體就能運作一般。
–
參考書目《亞里斯多德與形而上學》Vasilis Politis 五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