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百選] 02 哥本哈根:我只稱它是量子力學的起點,但它擁有的不只是這樣

旅遊文學

2018年時,決定要在前往日本生活前,再到歐洲旅遊一次,那一次我腦裡自然地冒出一個「就是他了」的名字 — 哥本哈根。

為什麼是哥本哈根,因為哥本哈根是我在收集「量子力學」地景的一個終點,在早些日子裡,我拜訪了蘇格蘭的愛丁堡、英格蘭的劍橋與曼徹斯特、德國的柏林以及瑞士的伯恩和蘇黎世,那時候手上擁有的是波耳與愛因斯坦發跡的各個歷史素材,那麼將量子力學給推上顯學的地方,大概就只有哥本哈根了。1926年至1927年,大量的科學年輕學者聚集到哥本哈根,在 Blegdamsvej 17號的尼爾斯波耳研究所 (Niels Bohr Institut),開啟了我們熟悉的量子力學 — 哥本哈根詮釋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於是我便開始著手進行德國 — 丹麥的旅遊規劃,那次旅程拜訪了德國法蘭克福與週邊的温泉鎮巴登巴登,北方的大城市漢堡,北海的呂貝克老城,爾後搭乘現在已經停駛的「渡鳥線」坐火車前往哥本哈根。

2018年的旅行線

但哥本哈根絕對不只是我眼中的「科學城市」,它同時是一座北海大帝國的皇城,它是現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 — 格呂克斯堡王朝的寢宮,在2025年的今日,哥本哈根甚至是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最新發布的宜居城市指數中的「宜居城市第一名」,它有著自由尊重的氛圍,有著良好的環境品質,有著高度的經濟發展,有著 Life & Balance 所代表的美好生活的承諾,這就是哥本哈根,一個比你我想像都更有魅力的城市。

格呂克斯堡王朝 (House of Glücksburg)

丹麥王宮 — 阿馬林堡宮 (Amalienborg)

哥本哈根是現今丹麥皇室的都城,這座城市在1661年成為國家首都,從10世紀直到15世紀,這座維京帝國的首都一直都在羅斯基勒 (Roskilde, 這座城市在旅程中有幸拜訪過,城鎮依舊熱鬧,且保存了丹麥皇室最大的宗廟 — 羅斯基勒大教堂),而在哥本哈根崛起與城鎮的防禦工程日益完備後,奧登堡王朝 (House of Oldenburg) 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 (Christian I) 便將首都遷至此地。

現今的丹麥皇室 — 格呂克斯堡王朝是奧登堡王朝的旁系,在1863年奧登堡王朝國王腓特烈七世 (Frederik VII) 駕崩以後,因為沒有子嗣,王位轉由格呂克斯堡的克里斯蒂安九世 (Christian IX)繼承,成為現今的格局,早在1815年,挪威領地便宣告獨立,然後與丹麥的死敵瑞典共組了共主聯邦,因此在格呂克斯堡王朝接班之時,丹麥王國的領地僅剩丹麥—冰島與格陵蘭地區,而《1849年憲法》更進一步促成了丹麥轉型為君主立憲國,也因此格呂克斯堡王朝上任後,就已經不具備政治實權。

阿馬林堡宮廣場—腓特烈五世騎馬像

丹麥格呂克斯堡王朝隨後經歷了一戰、二戰的納粹統治,至冰島獨立,至今依舊是統領整個國家的低調家族,而同一個分支的挪威格呂克斯堡王朝,也依舊掌握著挪威的政治,另一個希臘的分支,則因為1973年希臘公投而結束了君主制,至此家族統領的王國僅剩下丹麥與挪威兩支。

腓特烈教堂 (Frederiks Kirche)

格呂克斯堡家族現今的居所是哥本哈根的「阿馬林堡宮」— 由四座建築組成,四座建築分別有兩幢「克里斯蒂安八世宮」,以及一幢「克里斯蒂安七世宮」「克里斯蒂安九世宮」,其中一棟八世宮作為王室成員的居所,另一座則開放給民眾參觀,當年拜訪時看到的是許多前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的收集與珍藏劇團服飾,也有很多女王親民形象的介紹,這位女王已經在2024年退位,由他的長子腓特烈十世成為新任的國王。

在皇宮對面的是一座非常小巧又壯麗的建築—腓特烈教堂,這座教堂設計於1740年,以紀念奧登堡王朝統治丹麥300年,整個穹頂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巨大的一座,但因為預算問題,整個教堂被廢置150年,直至1894年才正式完工,這也就是這座教堂為何看起來這麼新的原因。

哥本哈根市政廳與丹麥王國行政中心

哥本哈根市政廳廣場

哥本哈根市政廳絕對是來訪哥本哈根必訪的景點,雖然說就只需要這麼走過去,體會一下北歐粗獷的紅磚建築即可,這座市政廳的原址本就是哥本哈根的市政中心,在經歷了兩次大火後,1892年經歷第三次重建,在1905年正式開幕。

丹麥行政中心 — 克里斯蒂安宮

說到另一個政治機構,那就不能不提一下丹麥王國的行政中樞、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 克里斯蒂安宮 (Christiansborg Slot),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絕對是當年皇宮建築的候選之一,沒錯,在皇室搬進阿馬林堡宮之前,18世紀,克里斯蒂安宮正是皇室的所在地,當年的奧登堡王朝居住地便是克里斯蒂安宮,然而在失火後,皇室便轉往阿馬林堡宮,其後由丹麥政府接手整修,作為丹麥王國的:行政、立法、司法,三院合一的政治機構,也是世界上唯一三權一體的建築物。

在克里斯蒂安宮俯瞰哥本哈根市區。

北海岸與小美人魚

哥本哈根卡斯特雷特 (Kastellet)

還記得前文提到哥本哈根的建立,當年丹麥王國遷都至哥本哈根,主因便是哥本哈根的繁榮,以及防禦工事的完備,而這個防禦工事,主要就是為了對抗北方的瑞典,儘管當時有1397年卡爾馬聯盟硬是將瑞典與丹麥組合成共主聯邦,但瑞典人對於丹麥的攻擊實際上是毫不手軟,於是才有1501年丹瑞戰爭、1521年瑞典解放戰爭、1611年卡爾馬戰爭、1643與1655兩次北方戰爭,都說明這兩國之間的關係有多麼之差。

而卡斯特雷特 — 一座星形的碉堡,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依照腓特烈三世國王的計畫,這裡原本要作為一座碉堡與國王的居所,然而最終還是以堡壘的卡斯特雷特為人所熟知,但就如同日本函館的五陵郭那般,這種碉堡若是不從頂上展望,就很難理解他的魅力,對於旅人來說就會很像是一個平坦的綠地。

哥本哈根卡斯特雷特 (Kastellet)

既然碉堡不易下手,那麼可以來順道看看海岸邊美麗的雕像 — 代表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童話的小美人魚 (little Mermaid),若是要說美人魚雕像,世界上或許有很多,但若是論正統,那這座位於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絕對當之無愧。

小美人魚像

這座小美人魚像取自於丹麥的詩人兼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在1909年,丹麥啤酒商Carlsberg創辦人之子Carl因為欣賞了一場童話故事改編的芭蕾舞劇,深受感動,便希望以當時的芭蕾舞者— 普萊斯 (Ellen Price) 的形象來製作一只雕像,最終雕塑家愛德華 (Edvard Eriksen) 承接了這份任務,美人魚的頭像是普萊斯,而裸體的下半身,則是以愛德華自己的妻子作為藍本 (因為普萊斯不願意接受裸身的採圖),完成了這尊美人魚雕像。

尼爾斯波耳研究所

既然來到北海,就順道拜訪鄰近的尼爾斯波耳研究所,就如同前文所介紹,若是沒有這個研究所,我可能不會那麼輕易將哥本哈根列入我優先的旅程當中,研究所位於Blegdamsvej 17號,是隸屬於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部分,而他的名字就是為了紀念創立這座研究所,並且開創量子力學版圖的 — 尼爾斯波耳本人。

尼爾斯波耳研究所

關於這座研究所的故事,很多被我收錄在量子力學的歐洲探索量子力學Podcast當中,但我這裡想感受一下當時的時空地景,1924年,23歲的海森堡在結束哥廷根的研究工作後,應波耳的要求來到哥本哈根,在這裡,他經常沒日沒夜的做實驗,在哥本哈根的日子裡,海森堡曾經感受到這裡每一個人都高人一等,這裡的人,人人會說多國語言,海森堡僅僅會說德語,都讓他在這裡產生自卑焦躁的感受。,就在某一天,身為導師的波耳邀請了他去作晨間散步,透過在哥本哈根的步行,相互理解對方,他們走到城市北郊,在話題中捨去了物理學,聊了海森堡小時候遭遇的戰爭,聊了海森堡的青年營以及德國的近況,在這場哥本哈根城市漫步與波耳的交心對話裡,海森堡得到了大大啟發,他在回憶裡曾經說道,1924年3月在哥本哈根的日子,那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在哥本哈根 — 這個禮物還不豐碩嗎?

新港 (Nyhavn)

新港 — 斜射的夕陽有一種很特別的氛圍

新港就是哥本哈根的代名詞,所有關於哥本哈根的畫面,都一定要從這座七彩的碼頭開始,新港離城鎮非常的近,幾乎可以說是城鎮的一部分,它建造於17世紀,在幾個世紀,這裡就是一處商業區與聲色場所,水手上岸後的酒館與風化街隨處可見,聲名狼藉的它成為當地治安的死角,在1980年代開始,丹麥政府陸續整建,讓新港成為高級餐廳等娛樂的集散地,也成為觀光客最受歡迎的城市景觀。

下午四點的新港,在哥本哈根似乎已接近傍晚。

丹麥詩人安徒生曾在1834年到1875年間住過這裡的三棟房子:1834年住在第 20 號,1848 年至 1865 年住在第 67 號,1871 年起至1875 年去世為止則住在第 18 號,位於紐港盡頭的 紀念錨(Mindeankeret) 在 1951 年 設立,用以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丹麥水手們。

克里斯蒂安自由城 (Fristaden Christiania)

克里斯蒂安自由城 — 這大概是我來到哥本哈根最感到驚奇,而且受到極大震撼的區域,那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呼麻」的文化區域,有一個「虛擬」的政府,一個類似「烏托邦」的城邦,也讓我深深的感受到 — 人生,可以有各種選擇,也有能保護這些選擇的理想地方。

旅程的最一開始其實並沒有計畫要前往哥本哈根裡頭這座被稱作「Christania」的區域,這是在離開哥本哈根的前一天,偶然在地圖上發現,且相當多人到訪的地方,基於好奇我們也前往一探究竟。

克里斯蒂安自由城 — 哥本哈根的城中之城。

克里斯蒂安自由城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內的克里斯蒂安港區,這座「城市」成立於 1971 年,最初是一群年輕嬉皮人士在一片廢棄軍營基地中佔據並宣告自治,他們成立自己的規章、擁有自己的國旗,居民約 800-1000 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具有強烈文化、藝術創意與集體生活色彩的社區。

克里斯蒂安自由城 — 國旗

整個自由城在丹麥的土地宣稱自治,並且毒品氾濫,不受丹麥政府的吸菸管制,使得整個自治區與丹麥政府之間關係緊張,在經歷了幾番訴訟之後,丹麥政府同意自由城購買下土地,維持內部原有的「自治」,令丹麥警力也無法進入管理。而事實上,這個自由城喜歡外來遊客,鼓勵環保與享受藝術,身為旅人的我們仍然可以很自在的拜訪這個社區。

克里斯蒂安自由城 — 大麻、腐敗、但隨心所欲。

整個自由城的區域內就是這樣破敗的街景,喜歡末世感的人或許會喜歡這樣的風格,而區域內到處都有大麻的味道,對於初聞大麻這大概會有點不適,但整體而言裡面的人是很溫和,且也有販賣自由城的相關商品和藝術品。

於是哥本哈根成為我的旅程中一個非常美好的存在,它有著北海帝國的輝煌與滄桑,它承載著北歐大地的新生,它是整個北歐最大的城市,它帶著我最熱愛的科學,也寬容著某些得來不易的自由,哥本哈根,我只稱它是量子力學的起點,但它擁有的不只是這樣。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