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該離職?用一個問題詢問自己「這份工作出現什麼改變時,你才會留下來?」而且只考慮「實際可行的改變」— 不是換一個新主管、大幅加薪、或工作量減半這類不切實際的事。有沒有什麼實際可行的改變可以改善你的處境?如果有,那很好,如果沒有,那你只是在拖延無可避免的離職時間。
—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
說到離職,一個在職場中很難避免的人生經歷,學校與家庭教育總是嘗試教導我們如何求職,但卻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離職,離職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具體流程是什麼,該怎麼做才是對我們最好的選擇。因為離職代表著放棄,代表我們將走向一條大部分的人不樂見的旅程 (除非要是跳槽到另一個更有前景、或更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工作),於是站在社會方:「離職」總是給人一種負面、不思進取、想逃避,這樣的刻板印象存在。而站在公司方:要離職的人通常被給予比較不討喜的回應,冷處理、公司的負面反應都會讓要離職的一方感受到壓力。
在這一情況,離職成了學校不教,家庭不鼓勵,公司方更是積極撻伐的行為,因此關於離職者,所有的離職的經歷者都只能靠自己摸索,盡可能找到一條出路來。
但離職真的這麼不堪嗎?我認為不是,「離職」是一種對於未來新事業的承諾,是一種離開現有瓶頸的承諾,對我而言,離職其實是一種值得被善待的行動,也是職場必經的課題,畢竟這世界不可能有絕對不用離職的職場,這就是我們職業生涯必經的課題。
於是本文想要寫一篇關於我對離職的所思考的一些心理建設和流程指南,也順便分享我自己的離職心路歷程,那些不成熟與成熟的事。
離職者的心理建設
當我們內心出現「想離職」的念頭,我們或許早已被公司榨得不成人形,被公司各種上下關係、同事關係給折騰得體無完膚,所以當我們心裡出現想離職,大多已經是呈現一種放棄狀態,什麼都不想管,只想一走了之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薪水問題、但根據調查:工作上90%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因此我更傾向大家想離職的原因多是因為「受夠了」)。
既然心裡想著的是「受夠了」,想必對所屬的公司也不會再有特別的感情,非理性的成分通常會佔優勢,所以有不少人會採用一種比較「報復」的心態來離職,那就是 — ① 急著離職,沒有給公司太多的預告期 ② 瘋狂請特休,遇事擺爛 ③ 不交接。我的感受是,這些行為真的是太爽了,我完全理解這樣的行為,如果是年輕的我,也會想這麼做,畢竟對於一個身心俱疲的人,我真的就是豁出去了。
但如果在我們的非理性當中還存在一些理性的話,我還是會希望離職者稍微停下腳步,讓理性控制住局面,畢竟當你想要離職,全世界都攔不了你,既然我們要離職,我們都豁出去了,那我們心態上我們或許就不用那麼緊繃,對於離職我們不需要衝動以對,可以試著去思考一些離職策略。
離職還需要策略?我想是的,離職策略的目的,不是為了公司,而是為了我們自己,讓我們得以在這份職場中無拉扯地下台,與這份職場好好地說再見,用一個有口碑、受人尊敬的方式,華麗轉身。
試想一個情境,在你離職後,會希望聽到前公司對你的評價是「這個人真的很差勁,最後竟然什麼都沒交接就拍拍屁股走人,很多客戶要求的東西都沒完成,最後那一個月原來他都在擺爛」還是「這個人真厲害,儘管他都已經要走了,他還是把每個客戶的需求都打點好,交接也整理得非常完善,很難想像他在離職前為什麼還願意這麼盡力」。
有沒有看到,後者代表的是一種口碑,雖然有可能不會聽到大家這樣的評論,但你的口碑、受人尊敬的最後身影,是有機會在公司內、甚至透過客戶端轉移到公司外的人們的耳中,也因此,離職的策略不是為了公司,而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留後路」。
良好的離職流程
一個良好的離職流程是什麼呢?我自己的觀點就是上述三點的反向操作 ① 即早告知 ② 遇事盡力 ③ 完整交接。
① 即早告知
個人認為要離職的前三個月告知會比較適當,在你按出系統離職選項之前,可以先跟直屬主管約時間,表達你預計要離職的消息與時間點,與主管討論完之後再來進行系統申請。當你直接上系統申請而未事先通知主管,大概就會讓主管一臉錯愕,也加深自己在業內「不成熟」的印象,所以擬定戰略,設定要與主管面談的時間,委婉,且堅定的表達自己想要離職的立場。
至於離職要用什麼理由,不重要,我認為主管可能會很好奇你之後要做什麼,去哪家公司,或想挽留你到其他部門,若是你心意已決,那麼理由不用說的太明,網路上通常都建議說「生涯規劃」,但我認為這樣的回答一定會讓主管難以接受,而繼續質問,最後反而會有點變得難以應付。
因此是我的話,我會建議用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來作為離職理由,例如「我太太不喜歡這個城市的環境,我跟太太談好工作幾年後就要回OO居住」「我父母希望我可以回家鄉幫忙」,這種一聽就不知道該讓人反駁什麼的理由 (主管總不會說出「你父母有比工作重要嗎?」這種奇葩言論才是)。目前主流的意見也主張不要輕易透露你下一家公司的資訊,其一是避免兩方公司的以互通有無、其二是主管可能會拿另一家公司的不是,來抨擊你做錯選擇,因此,用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作為離職理由會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在即早告知後,我也會告訴主管我會繼續完成手頭上的工作,請主管放心,並且也請他暫時幫我保密,請主管盡可能幫我保密到最後一刻,我會開始安排我的特休要何時請完,在那之前完成交接的工作。
② 遇事盡力
遇事盡力是當我們選擇要離職之後,一個很困難的部分,但卻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做的一部分,會選擇這麼做,完全是為了「自己」,用遇事盡力去達成自己在職場的最後身影,建立自己在職涯中的形象,並且,當我們選擇要離職,就不會再有業績壓力,遇事盡力就不再是「公司規定」而是「我的選擇」,當我可以自由選擇我的人生,那我可以選擇「對我而言最好」的人生,與其選擇擺爛,虛度職場最後的光陰,不如把最後的幾個月,看作是跟自己塑造的形象工程,好好利用這一段時間 (當然你可以不需要加班完成,但至少是盡力、而非放置)。
最後,我也想說當我們選擇離職,那麼在公司保持低調到最後一刻才是上策,因為你沒辦法保證當你說出了自己要離開時,會在職場遭遇到怎麼樣的壓力,因此,遇事盡力就是保持低調的一個做法,如果你從某一個時間點開始擺爛,很容易被人看破你的未來計劃,因此選擇盡力完成工作,也能作為離職前完美的偽裝,想想不覺得就更有趣了一些嗎?
③ 完整交接
大部分的員工在離職時很容易有一個報復心態,那就是「這公司讓我委屈,我要讓這個公司沒有後路」而選擇不交接而離職,我完全理解,也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大快人心。但我想說的是,交接代表的是一種「我」的責任心,我作為職場的一員,我有這個責任,能夠把我的工作完整的交接出去,就如同我在前面所說的,出發點是為了「我」而非「公司」,交接是為了讓我們更有餘裕去面對未來的職涯。
為什麼我這麼說?給現行的公司留情面,某種程度是為自己留後路,雖然你我都知道可能有99%的機率不會再回到這份工作任職,但我們也不能保證未來的職涯就一路順遂,於是「好好交接」是一個幫我們留後路的過程,在未來的人生裡,如果有一天遇到職涯不順,這份工作的這個小舉動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救命稻草,保留後路,就是保留人生的餘裕。我每一次的離職,上級的主管通常都會跟我說「如果想回來,聯絡一聲,我們會讓你回來」,而好好交接也是這些對現職的尊重與回應。
另外好好交接也代表一個,為你自己在現職的成果收尾,是我的話,我不喜歡看到自己努力成就的孩子,例如我在開發流程中建立的模型,我思考出來的概念,我解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在我離開後被棄如敝屣,我會希望它被完整留下來,儘管因為公司的政策和機密保護原則,這些東西不能被帶走,但只要這公司還在,我的成果,它就會被有意義的保存在這,而我認為這很重要。
我的離職心路歷程
說了一些理論,到頭來我也稱不上是什麼「離職專家」,只是我對於離職的過程過於苦惱,而開始有的一些歸納和策略,在一開始離職時,我也不是那麼熟練,也不懂得為自己留後路,因此也曾經搞的人仰馬翻,至今多少會對當時的不成熟而感覺到後悔,在我的職涯過程當中,目前經歷過兩次離職,我也相信未來還是會繼續過著轉職的道路,畢竟職場這種東西,永遠都是難以預測,這個時代也不是一個值得一個工作做到退休的時代。於是,本節我想聊聊我當初是怎麼面對離職,有沒有什麼可以好好改進的地方。
台灣半導體企業任職期間
第一次離職是在台灣的半導體公司,當時年紀是30歲,在職場上待了8年,雖說也有一點小成績,但整體而言對公司還是有很多怨言,在最後自己為了工作身心俱疲的那段日子,自己是在未事先告知的情況,直接按出了離職單,等主管看到離職單,才跟我約了面談,談論離職的相關細節。其後,很多到手中的工作都不太想進行,大概就是加減維持日常機能的狀態,雖然我口口聲聲說會交接,卻經常請假,導致最終連交接的時間都沒有,最後我也沒有好好完成交接,在離職提出後的兩個月內便離開了公司。
這一次的離職,我做的是不良的離職示範,儘管最終主管們依然是安然放我離去,沒有口出惡言,但我也堅持自己不要再回到過去的公司,畢竟在過去的公司已經沒有資本,也沒有留下餘裕,我必須在下一個職場,創造新的形象,這段經歷讓我非常的後悔,當然那時候比較年輕,人生歷練也不足,如果有重來的機會總是會希望自己做的更好。
在日美商半導體企業任職期間
第二次離職便是我在日本第一份工作的期間,當時是35歲,我在這份職務工作了一年半。考量到作為一個外國人,必須在離職流程上儘量不要丟台灣人的臉,其次是,部門成員在這段工作過程中其實也待我不薄,我在職務中雖也有不滿,但依舊得到了同事們的大力幫助,因此這次的離職,我開始擬定新的策略,要用穩定的、成熟的、且有尊嚴的方式度過在公司的最後一段日子,詳細的離職(轉職)原因,可以參照我在「從熊本半導體業觀察台灣企業在日本的挑戰」的說明。
然而雖然說擬定離職策略,但對於一個比較難以主動向主管提需求的內向者,我很難主動和主管約時間討論離職這個禁忌話題,不過幸運的是,因為公司有固定每季 1on1 的時間點,因此我便下定決心,再下一次 (3個月後) 的 1on1,我一定要主動告知主管我的離職計畫。於是我的所有行動都圍繞著這個計畫,我在一個月內找到了下家公司 (就是在熊本的企業啦),並且也與下家公司談定了我預計就職的時間,留一些時間給現職的交接工作。
於是在下一次的1on1終於到來,我很明確的告訴主管我要離職的日期,當然我也順道告知了我未來要去的公司 (因為年薪高出很多、主管大概也拒絕不了),之後也告訴主管我擔心說出離職之後會不會收到比較不公平的對待,主管回答我說不會,隨後便是由主管開始協助我跑流程,以及設定「最終出社日」讓我得以順利地離職。
而在提出離職到最終出社日之前,我依然穩定地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也將手頭上Dual Damascene製程的評估做到一個段落 (甚至發現了關鍵的機制),並且我有留好了非常完整的交接表和各項連結,讓後續的同仁可以藉著索引找到需要的資料。
於是我便得以問心無愧的退場,這次的離職我便沒有留下太多的遺憾,這也成為我未來想持續進行的離職範本。
–
以上是關於我對於「離職的藝術」所表達的想法與心路歷程,畢竟在這個轉職與追求自我當道的年代,離職絕對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一條道路,把我們一次離職的流程,建立一個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離職策略」,去為自己去建立一個有餘裕的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