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職場] 關於職場的壓力問題 – 我的職場壓力史

職場話題

你已經為了解決煩惱與課題一直努力至今,在無論如何無法正面積極時,就放鬆力氣,試著休息一下吧!—《今天也不想上班》

關於職場壓力,我想是每個人都有,或者是正在經歷,我不否認職場壓力某些程度是好事,因為他帶動了我們在職場上成長的動力,但我也跟大家一樣,一點也不喜歡什麼壓力,人如果可以活在一個沒有壓力的地方,那誰想那麼笨要強迫自己去投身在壓力之下。

但有些人 (例如我) 就是如此欲求不滿的角色,當你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或是步調太過緩慢的環境,有時又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太舒服,明明我有這個實力,為什麼我必須在這裡混日子…,諸如此類的心聲有時候會在自己的耳根裡湧現。這也就造就了我一連串充滿壓力史的職場人生。

說到壓力,我自己的感受是這樣,人是一種對變動敏感的生物,所以我們對壓力產生的痛苦或喜悅,其實都是出現在「沒壓力→有壓力」以及「有壓力→沒壓力」的過程,如等待隔日上班的焦慮感必然會大過真正上班時的情緒,等待被老闆叫進辦公室罵的痛苦指數一定會大過真正被老闆罵的當下,所以我的想法是,怎麼去習慣或保持對於這段「變動」的情緒穩定,或是練習忽略變動的過程,似乎是面對職場壓力的一個重要方式。

在構思此文的時候,原本想要從一些閱讀書籍後的感想來介紹關於對抗壓力,或是自我療癒的方法,像是「你已經夠努力了」「試著在職場找個休息的空間」等等的內容,但又回頭想想,如何對付壓力,自己也不敢說多有一套,拿著專家的方式來講述、又或者搬出心靈雞湯好像不符合這個部落格的初衷,於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我想優先談談自己的職場壓力史,以及自己如何隨著年齡增長改變看待壓力的方式。

我的職場壓力史

出社會以前

在出社會以前的壓力很單純,通常是來自是:
(1) 讀書考試的課業壓力
(2) 同儕間相互比較的壓力

我認為那時候所感受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於 (2):將自己與他人比較的壓力,也許是從小學就習慣自己是名列前茅的角色,也就漸漸會覺得,自己好像不這麼做,就會脫離「做一個很努力的自己」「要做到凡事一百分」的慣性。久而久之,這種慣性就開始定型,給自己帶來各式的壓力,而當這種慣性沒有辦法滿足時,讀書考試的課業壓力就會油然而生。

我在大學時期常常感覺到自己課業沒辦法追趕上其他同學,即使成績不算太差,但也不是太好,這成為我的主要壓力源—跟同儕比較,以及所伴隨而來的讀書考試壓力。但無論如何,學校的課業就是一翻兩瞪眼,pass 或 no pass ,只要課業有pass生活倒也能過得去,所謂的壓力也沒有造成我太多生活的困難。

第一份工作 (台灣科技業)

關於職場時代的壓力,就我個人而言,大致可以統整為下面四個分類:
(1) 有時效性工作的業績壓力
(2) 來自人不友善的壓力
(3) 來自自己想要表現的壓力
(4) 人生卡關卻無能為力的壓力

第一份工作是我從相對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進入到工作職場的環境,那個起步的壓力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第一次進入的職場是一個對新人不太友善的職場,也就是「 (2) 來自人不友善的壓力」成為職場壓力的最大宗,而就如我在「台日職場的教育訓練」一文中所述,台灣科技業對於新人是採取「逆境中求成長」的訓練模式,因此主管、職場前輩,大家都不會讓你安心學好才上路,而是不停地給你超出水位的工作,以及吃不完兜著走的態度。我記得自己才剛進公司不久就患上了容易胃痛的毛病,還特別去診所拿了胃潰瘍的藥,於是就這樣苦撐苦撐著。

有些人會問說「做得這麼辛苦為什麼不離職」,嗯,我不知道,過去人生各個階段也經常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但我通常的回覆就是「人是一種不會那麼容易改變的生物」。

不過在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不離職其實也沒那麼多複雜的原因,畢竟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從研發替代役做起,研發替代役是要綁三年的,因此如果選擇離職,那後果就是要再回去當兵或者是替代役 (通常會是消防替代役),而且離開替代役還要繼續找工作,說不定又是另一個循環,於是並沒有選擇這樣的道路。

而那時候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到日本讀博士班,以及到日本生活,當初的規劃是我要在科技業工作個3~4年,之後再前往日本,而這個夢想一直支持我度過最初的職場壓力期,我會在離開工作崗位的時候去學習日文,並且閱讀很多我想到日本留學時所需的專業科目,這個行動建立了我在職場工作之餘的心理慣性,每當我感受到職場的痛苦,都會告訴自己這些都是短暫的,我要為了更遙遠的夢想奮戰。

而這個職場壓力期大概在進入職場2~3年左右好轉,主因是自己有在崗位上有做出一些成績,也產生某些程度的專業性,原先的主管與前輩對待我的態度也開始有了轉變,即使工作也是很累,但到底而言是比較沒有週一症候群、以及能夠從工作找到樂趣的時期,隨著自己獲得升遷與新的挑戰,這讓我在原先的職場一共待了七年多,比預計的規劃又多了3~4年。

博士班期間 (日本)

離開第一個工作崗位後,下一個人生階段我來到 日本讀博班,想像上我好像就此圓夢了,不過,當雙腳踏進博士班大門的一瞬間,我的新壓力人生就此展開。這一時期的壓力源是「(1)有時效性工作的業績壓力」與「(3) 來自自己想要表現的壓力」。

我曾經在一篇天下雜誌的文章看到「唸博士班是人生最黑暗的日子」的相關分享,而我幾乎認同這個觀點,博士班生涯或成為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刻。怎麼說呢?我不確定是否因為我到了國外,所以一切的感官都被放大,又或者在科技業長年工作的我,早已習慣戰戰兢兢的面對每一天的生活,而博士班的生活充滿未知、吹毛求疵、單兵作戰、以及擔心外國人怎麼看待自己等各種心理交錯,即使步調相對於業界來得慢,我在讀博士班第一年,還是患上了凡事都會往負面思考的憂鬱症狀。

因為遲遲沒有研究成果,努力投入卻又不斷遭遇失敗,被教授、合作企業 (當時在做產學合作) 以及自己不熟悉的語言 (日語) 追趕著,隨著日本酷寒的冬天降臨,我感覺到自己面對壓力的恢復力大幅下降,最終的結果就是,我的頭每天都十分暈眩、眼睛睜開時只想著好想從世界上消失,對任何事都失去了動力,於是便產生了「(4)人生卡關卻無能為力的壓力」。

但是我內心知道自己不能這樣,於是開始思考各種人生方案,像是放棄讀博士班,轉讀日本語言學校,或是直接回台灣,再找一個新工作,但那時候我發現自己的狀態什麼思考都無法進行,什麼人生方案都提不起勁。於是當時能做的就是,每天還逼自己去研究室2~3個小時,整理一點數據,測出一點東西,什麼都好,總之就是不要什麼都不做,在與教授相談之後,我決定先回台灣過年,花了一週暫時遠離研究,並練習整理情緒,我發現自己不該放棄,於是在回日本後開始到身心科治療,尋找學校的諮商窗口,慢慢的把身體狀態給帶回來。

後面的故事我在「博士班三年心得」一文中有完整的講述,總之身心恢復之後,我能夠繼續進行我的研究生活直到畢業,只是每次回想起來,我會感受到這是我的人生最艱難的一段時期,就算是在令人焦慮窒息的半導體業界都沒有達到這樣的身心程度。

第二份工作 (日本科技業)

離開博士班之後,我來到日本半導體的企業工作,這個時期要說職場壓力,最初是放在「(1) 有時效性工作的壓力」以及「(3) 來自自己想要表現的壓力」這兩項分類上,在這個職位當中,儘管自己在台灣職場已經有許多實戰經驗,但在日本職場,我被迫當成是一個業界新人,大家對我的能力不是特別重視,而我必須盡可能的表現自己。於是我非常積極的在職場中解決前人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想辦法在日本低效率的職場流程中突破,比身邊的人更快取得成果,當然同時也伴隨著必須以全日文溝通所帶來的身心壓力,因此雖說日本職場步調沒有台灣職場那麼快,但兩年的職涯其實也是筋疲力盡。

但在日本職場,我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我即使在日本職場過分努力,但可以得到什麼?論薪水,好像不夠有吸引力,論升遷後的的人生,我能真的帶領這個組織嗎? (日本職場好多老老前輩工程師) 於是在我取得一些工作成果後,我又開始思考「(4) 人生卡關卻無能為力的壓力」,我開始預想自己繼續待在原職場,可能最終會將人生走到更窄且不可逆的死ㄒ胡同 (明明是一個大企業的研發工作…),於是我才開始萌生轉職的念頭,透過聆聽大人學「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非業配、純粹粉絲推薦) 想去尋找能讓自己人生勝率最大的地方。

第三份工作 (台日科技業)

第三份工作我還是選擇留在日本,只是這一次有點不一樣,我進入了一個由台灣投資日本的「跨國」半導體企業 (雖然這公司離國際化好像還差了點…),在這裡我透過「台灣人+日語+台灣半導體職場經驗+日本半導體職場經驗」等綜合一切我所能擁有的實力和背景,確實達到了發揮最大勝率的目的。

這個目的就是,公司會重用我,但同時我也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看到更多職涯不一樣的風景。於是乎,我的壓力源又回到「(1) 有時效性工作的壓力」以及「(3) 來自自己想要表現的壓力」這兩項。從目前職場實驗的結果看來,自己在工作崗位的實力已經受到認可,但來自(1)(3)以及嶄新的壓力源依然不斷地出現,這是我預期的事,也就是我的職場永遠會遇到的事,直到我洗手不幹,職場壓力永遠不會有消失的一天。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職場壓力經常在(1)和(3)打轉,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我的(1)(3)壓力源永遠會率先出現,這是身為一個努力家的我永遠擺脫不了的。於是這就引出另外一個我想聊的話題,我如何看待這些壓力。

關於面對職場壓力

面對職場壓力,我認為自己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與壓力的平衡點,然候試著去度過還算可以的每一天。我嘗試將自己面對職場壓力的心態分成四個階段,階段一與階段二是我常常會使用的手法 (大部分的人也是如此),而階段三與階段四則是我目前仍然在練習與學習的部分。

階段一:想像一個夢想的遠方

年輕的時候,我比較容易選擇逃避,用遠方的期待來分散職場壓力的注意力,就像我在前文提到的,在第一份工作時,我會總是想著未來我的夢想,我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把下班之後當成是我人生的開始,上班累積職場經驗,下班為遙遠的遠方努力,以此分散我的職場壓力,心想著我總有一天會離開這裡。

這也是一般避免週一症候群的書籍或文章常常會提到的方式,如何面對週一症候群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刻意安排週一下班後一項會非常期待的事物,例如說預約芳療舒壓、與喜歡的人見面共進晚餐等等,這是一種分散注意力,去忽略壓力本體的一種方式。

階段二:專注在職場工作,注重成果

經歷過幾次階段一的逃避法,我們很快會意識到,這種方法絕對是治標不治本,因為階段一的行為並沒有去處理職場壓力本身,除非你本身對於職場生涯本來就沒有期待,例如有些人會把正職工作當成是賺錢的手段,而把人生重點放在下班後,這也是一種人生選擇。而我自己的思維則比較偏向「將職涯也當成是人生的一種意義來經營」,所以漸漸地,我就會產生用「積極面對」的心態來擊破職場壓力,這樣的好處是,你能夠開始在職場上做出成績,也能夠開創新的職場局面,並且為職涯累積更多籌碼,壞處是,你必須很辛苦地一直啟動這個循環,因為職場壓力永遠沒有消失的一天。

階段三:將職場視為角色扮演

階段一到階段二,是我在20到30多歲職涯經常使用的方式,但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自己在面對壓力時的各種體力和承受力也在逐漸下降,如何更有效率、更優雅地去面對職場壓力,成為我人生下半場的一大課題。

而在經歷諸多的學習與閱讀之後,個人歸納出最適當的方法便是「與壓力共處」,不要一直想去關注他,也不要嘗試去跟他硬碰硬,根據印度哲學與佛學的觀點的觀點,我們可以「練習留在苦難當中」,因為苦難與問題不會永遠存在,就像我們的念頭一樣,我們可以練習不去理他,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條件對了苦難就會離開,把他當成一種自然現象。

而在職場上該如何應用與壓力共處的這一套方式,個人推薦「大人學Podcast」經常提到的一個觀念,把職場當成是角色扮演,每個人來到職場,大家不是真的都張牙舞爪地想要去找誰出氣,去跟誰不愉快,大家都只是在進行一個角色扮演,去完成公司具體的目標,去完成自己職涯上的標籤。

主管會要求你時間內完成、會用主管的態度來對待你,同事之間有時候為了目標分歧而產生衝突,這些其實都只是,職場角色扮演的一環,因為每個人在職場都有他該扮演的角色,他不是針對你,而是針對他這個角色所該做的行為採取行動。

當我們想到這裡,我們只要練習,把職場的一切等當成角色扮演,我們或許就能更自然地去與職場壓力共處,這是我在面對職場壓力正在嘗試的一種思維方式。

階段四:對於職場壓力表達感謝

第四階段其實是我在對於人生事件的覆盤當中,慢慢體會到的事情。現在的我,能夠有眼前這些成果,就是當初那些學校壓力、職場壓力堆砌而成的道路,所帶領我通往的結果,那些壓力源,即使當下很痛苦,我們曾經因此而備感這麼,但長遠來看絕對都是很值得我們去感謝的事物,如果在面對壓力時,能保持這感謝的心情,或許壓力也就不再那麼沈重。

結語

以上是關於我的職場壓力史,以及我目前擁有以及正在嘗試面對壓力的方式,我必須說我的人生壓力極多,經常會讓我喘不過氣,而這篇文章就是我對於過去那些壓力的整理,如果有機會能夠給他人有些幫助,那就再好不過了。

コメント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