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認知行為療法

我的書單

《認知治療法》

因為最近焦慮症嚴重到每天只要一想到面對生活就覺得頭昏眼花、四肢發麻、幹勁全失,那種頭昏不是短暫或心理上的,而是持續不間斷的、感覺到自己的腦不受控制的那種。

所以在就診之後拿了一些恐慌症的藥,真的滿有幫助的,除了幾個月來那種頭昏的症狀消失、頭腦也變得容易運轉許多,這讓我深深體會恐慌症、憂鬱症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它就是一種如實的、腦內分泌出問題的概念。

(我獲得的藥物是血清素、不過是輕微的劑量,大概就是初期憂鬱症患者會使用的那種)

不過我總覺得只治療生理上的病痛不行,為了解決自己那種容易陷入「自我譴責」「完美主義」「極端在意他人的評價」這種長年不斷影響我的這種焦慮症狀,我決定試試其他方式。

我有練習過禪坐、或是運動、或是學習各種學會放下的知識、但最近似乎嚴重到這些都無法控制我的大腦感受到被「監視」的快速運轉,而上述的方法對我而言就是一種「Distraction」,就是我利用放鬆來迫使自己「不去想」,但我意識到如果要解決心理上的困境,我不能只是「不去想」,我必須「導正視聽」。

因為我的大腦一直長年習慣用「錯誤」的思維在生活,成為了我生命中的一種習慣,而認知治療法就是導正這種習慣的一種治療方式,它要我們去意識到自己的腦正在用自我傷害的方式思考,要我們停止,然後轉為較一般性的認知,因此我開始學習一些認知治療的知識。

總之我現在狀況好很多了,甚至有時候會莫名亢奮,好像怎麼樣都無所謂似的。

當然也沒那麼神,我還是會有自我譴責、罪惡感橫行、完美主義出現的時刻,但這些焦慮暫時因為藥物所以進不到腦海裡,因此我可以趁機會用清醒的腦,多學一點心理治療的部分。

希望有朝一日我能獲得適當的認知,然後讓自己活得更自在一些。

以下整理這邊「認知行為療法:改變恐慌的情緒勒索」一書。

在開頭先鞭一下書名,它「情緒勒索」的四個字寫的斗大,有種莫名想譁眾取寵的感覺,因為這本書日文叫做「悩み、不安、怒りを小さくするレッスン」(使煩惱、不安、憤怒變小的課程),內文也跟情緒勒索沒什麼太的關係,所以個人認為這書名不是很好。

它其實要講的就只有「認知行為療法」這件事。

再說一下內文的感覺,整篇讀起來非常好懂,很有一般日文翻譯書的感覺,但個人覺得讀了很療癒,而且學到很多很有用的知識,所以如果是對於「玻璃心」「自我譴責嚴重」「完美主義」「太過在意他人眼光」而痛不欲生的讀者,個人覺得這算是滿好的入門書。

當然我也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多看看一些其他認知治療的書。

以下整理本書我比較喜歡的內容:

  1. 憂鬱症的原因在於認知扭曲

通常我們會認為,是事件導致了我們憂鬱,導致我們的情緒失控,而過去大多對患者都會把「結果歸咎於事件上」。例如因為被上司責怪,我陷入了憂鬱,而我認為—我會憂鬱,是因為「上司責怪了我」,實際上並不全然是。

我們以為的路徑是:
事件—情緒

然而實際上的路線其實是:
事件—認知—情緒

實際上我並不是因為「被上司責怪」而陷入憂鬱,而是「上司責怪我」而我產生了「錯誤認知」,例如說「天啊!我就是這麼沒用的人」進而影響了我的情緒。

因此「認知」才是造成憂鬱情緒的主因。
當然不是說責怪人的上司都絕對沒有問題,然而一定有些人是即使被上司責怪了,仍然我行我素過日子的人,可見「上司責怪」到情緒中間還有一個東西存在,這個存在就是「認知」。

於是「認知療法」就是帶我們改變認知,進而改善我們與事件連結的心理治療方式。

  1. 不讓認知偏誤主導我們的結果

帶著會造成負面情緒的認知,便稱為「認知偏誤」。而通常「認知偏誤」所為個人帶來的結果,通常也都是負面的。

例如:
工作上犯錯,被上司責備—錯誤認知「都是我不好」—只得跟上司道歉—漸漸地在職場變得唯唯諾諾—上司覺得你容易屈服,更容易責罵你—覺得「我真的不好」—在職場更加畏首畏尾,更容易遭到職權騷擾。

我們在這個事件上所奮戰的對象其實並不是上司,而是「錯誤的信念」,我們在跟自己錯誤的信念對抗,錯誤的信念讓我們覺得自己很不好,而我們被它折騰的體無完膚。

如果我們知道上司只是責怪我們的工作內容,則我們只需想著如何改善工作內容即可,而不是把自己的整個人格都挑出來譴責。就算上司針對我們的人格進行貶低,也不代表事實,我們不能讓這樣的話去強化了自己的錯誤認知,然後影響自己的情緒。

—所以書中提到的第一個方法是「向下追問」:
我在這個問題的想得到目標是什麼?

澄清了目標是把工作做好,那其他的事件就無關緊要,不是我們該拘泥的事情。

—書中還有第二個方法,就是「外化」:
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去看自己對於處在這樣環境的人有什麼看法。

我們可能會發現「這個人因為上司罵他,就覺得自己的人格被否定,這太誇張了吧」,然後就會認知到自己抱著錯誤的認知。

既然了解了自己認知有誤,那就全力去解決自己認知錯誤的這個問題,可以改善的部分就改善,無法控制的事情就放下。

  1. 認知偏誤的典型與修正

書中列出常見的認知偏誤典型症狀(好吧這些症狀我全都有),主要為:

*以偏概全
*個人中心化
*妄下結論
*情緒主導
*二分法思考
*必然式思考
*誇大與貶低

並且提出改善的對策:

*以偏概全
只根據過去發生一兩次的事件,確認為沒每次都會這樣、全部都可能…,把一件事想成萬事通用。

  • 例如上司因為自己做不好而責備自己,卻因此覺得自己整體都被否定了,自己沒有價值。
  • 這裡必須提醒自己「否定的不是全體、而只是部分,我必須專注在被否定的部分」

*個人中心化
把自己在事件中放的比例太高

  • 例如過度重視自己在會議上的表現,覺得自己一個小錯誤可能就會引起全場的注意。
  • 而實際上會議中你只是某個報告者的其中之一,也稱不上是全場的焦點,要注意到自己是否把自己過份放大。

*妄下結論/情緒主導
對於沒有證據的事情隨意的下了對自己有害的結論。

  • 例如說在電梯上發現同事不跟自己打招呼,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惹他不開心。
  •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是主動收集證據,主動像同事請教,如果是自己會錯意,當然就能放心,如果真的是因為自己而讓同事不開心,那麼試著想「還好有提早知道、才不會讓關係繼續惡化」。

*二分法思考
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就沒有價值,一切事件不是好就是不好。

  • 利用灰色地帶思考法,我不是不好,我本來就是不完美的。

*必然式思考
覺得自己非做什麼不可,不然就會有滿滿的罪惡感。

  • 改成「做…比較好」「但是不做也不會怎麼樣」等想法幫助自己。

(這裡諮商老師有跟我說可以試試看不要認為自己「我應該做」,可以改成「我想做」,用想做去喚起自己內心的樂趣,減低義務感)

*誇大與貶低
總是放大別人的優點、然後強調自己的缺點,然後感受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壓力。

  • 這裡書中建議可以想像「一個好朋友正經歷這樣的狀況」,而你怎麼去安慰他。你可能會告訴他「沒那麼嚴重啦」「你想太多了啦」,就是用這樣的心情去告訴自己。

然後書中非常努力在推崇行為實驗,就是當你遇到各種認知困難時,就直接起身去實驗它、確認它,如果真的失敗,或者是因此跟他人關係交惡,這也不是世界末日,不要擔心。

  1. 如何面對不安

我們經常因為各種不安而無法放鬆,例如「上台報告的恐懼」「面對人群的恐懼」「被他人評價的恐懼」等等,而這些情緒如何克服,作者提供了一個生理上的方法和兩種心理上的方法。

生理上:

  1. 面對不安時身體會呈現緊繃,我們會不知道如何放鬆,我們可以強迫自己崩緊身上的各個部位的肌肉,然後再放開,我們就會知道放鬆的感覺,以此方法去和不安的緊繃對抗。

心理上:

  1. 直接面對—如果我們因為不安而去逃避的話,則我們永遠無法解決不安,每當遇到同樣的狀況我們還是會繼續不安。例如有人群恐懼症,那就直接面對人群,在人群中發現「其實我現在也活得好好的,不是世界末日」,去接受這個感覺。
  2. 正念療法/葡萄乾療法
    (類似佛教的禪坐、或是熊仁謙快樂大學的專注力訓練、本書在此沒有著墨太多,之後如果有看到其他的書再來分享)

本書其實還有其他的內容,書中內容剛開始介紹「認知」、然後講到典型認知偏誤,之後提到如何克服不安、社交恐懼症,然後如何對抗憤怒,最後才講到專注力療法。但是因為我對憤怒的篇章比較沒有那麼重視,所以就寫了以上幾個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

剩下有興趣的話可以再找書來翻翻。
以上。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