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越讀者

我的書單

撰文日期:2019.05.11

《越讀者:一個新時代的閱讀人類》

這是一本作者對於「閱讀」的看法,所匯集而成的書籍,一本講述閱讀的書。它講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材料的種類,以及更重要的,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讀者,我們該怎麼看待「網路」作為閱讀媒介的定位,我們該讀什麼,該如何讀。

這本書其實由來已久,手上這本是它的十週年增訂版,作者是郝明義先生,曾在時報出版社擔任過總經理,之後又轉任台灣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與總編輯,現今以自創自有的Net and Books出版社,並且擔任大塊文化的董事長一職。

作為一個閱讀人類,我很想知道一些關於郝先生對於非學究式的閱讀的看法,這是我購買此書的原因。畢竟,這世界沒有一個人曾經真正教過我們怎麼閱讀,我們的閱讀啟蒙是識字,我們透過閱讀學會認字,卻沒認得字裡行間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然後隨著我們長大,我們學會背詩,背著背著,嚼下去的也只是那個字,那個意思,而不是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意境。「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背了,然後寫在考卷上,交了卷,那個遠方夕陽的餘暉根本沒進到腦海裡,我們閱讀了,卻沒懂得品味。再大一些,我們的閱讀變成了教科書與參考書,家長教我們怎麼看參考書,如何抓裡面的重點,讓我們以為,這就是閱讀的全部。

於是閱讀的美好被迫離開了我們的童年。
僅看著每日的新聞,廣告,就當作閱讀了我們必要的糧食,其他的閱讀生活,就像是工作一樣,我們只想交差了事。

實際上,閱讀不是一種作業,不是一種課題,它是一種獎賞,一個給予我們獨自與自己內心對話時間的獎賞,它是一種享受,那種只允許心靈運作的享受,聲音,肢體語言,感受神經,在閱讀之前,都可以理所當然的關閉起來,閱讀時的我們,只需要專注在眼前,也就是「閱讀媒介」上,用我們的心靈去和文字接觸,很直接地發揮內省的運動,那是一種安靜的美好。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豐富人生,建構人生觀,改變人生視野的工具,也是滿足自我好奇心,療癒內心的手段。閱讀也像是我的避風港,當外界吵雜喧鬧的世界讓我坐立難安時,閱讀可以讓我理所當然的減少與外界接觸,消除環境所帶來的不安。而且重點是,閱讀不是感官的接受運動,它是一種自省的運動,在長時間的閱讀的過程中,並不會產生一種空乏感,因為閱讀的過程是心靈流動的過程,那是充滿精神能量的過程。

閱讀給我一種感覺,就是感覺到:當你踏進去這個活動裡,你就再也回不去那個當初的你,你從此會變得不太一樣,你會變得世故,變得複雜,把人間的一切看得更熟悉更透徹,但就如同Michael Sandel 教授在 《Justice :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第一堂課談論的一樣,他說:

「 Once the familiar turns strange, its never quite the same gain. 」

Michael Sandel 教授談論的是哲學,而閱讀亦然,當我們進入了閱讀的世界,你會發現,你再也無法回到沒有閱讀的世界,因為,當我們閱讀,人生會跟著改變。

所以 Michael Sandel 教授在這句話後的但書是:

「 It’s riveting!」

So is Reading.

本書的前言講了一句很動人的話,它說:

「人生的現實,與理想及夢想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是閱讀,讓我們有機會跨越這個界線。」

這是作者給閱讀下的終極定義,閱讀是開啟我們實現夢想的橋樑,我認為是,如果沒有閱讀,我不會認識愛因斯坦與尼爾斯波耳的論戰,就不會有我對於學術人生的追求,也不會有我踏上哥本哈根的蹤跡。沒有閱讀,我不會認識康德,也不可能開始思考人行為的對與不對,我對於事物的思考從此跳脫了主觀認定。

所以本書以此思想,展開了這場閱讀之旅。

本書的七個部分。
【跨越學校的記憶】
【閱讀的四種飲食】
【跨越網路】
【跨越紙本書】
【跨越方法與工具】
【跨越七道階梯】
【跨越夢想】

【跨越學校的記憶】

第一部份是作者對於閱讀的心理建設,關於閱讀,我們都經歷了填鴨式教育的荼毒,在人生最精華的時間把閱讀的精力都放在教科書上了,以致於當我們從書本解脫之後,就鮮少有人想把心力放在閱讀身上了,畢竟閱讀,在我們小時候的記憶,就是那苦不堪言的教科書生活。

這裏有提到「進入社會才開始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它說好處是—我們可以有足夠的資金去買書。
而壞處是—

(1) 因為離開閱讀環境太久,我們可能會不知道茫茫書海從何找尋想閱讀的東西。
(2) 讀書時間不夠用,畢竟出社會後,大部份的時間都被工作綁住,在加以家庭生活也必須照顧,因此閱讀時間會被大大縮減。
(3) 經歷了多年「學究式」的教育訓練,我們很容易過分追逐某些知識,而放棄那種單純閱讀的樂趣。

  • 這裏我覺得自己也頗有感觸,大學時期,我並沒有認真的去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因為高中根本沒有什麼在閱讀,以至於大學時期對於閱讀幾乎是無從下手,頂多就是把當時風靡的哈利波特全系列讀完,然後看了當時很喜歡的學者「黃崑巖」教授的全系列作品,我知道自己喜歡書,但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歡哪些類型的課外讀物。

*因此我是一直到出了社會,才開始學習閱讀,因為閱讀時間很有限,我的閱讀很講求效率,因此對於想讀,想學習的東西,我會尋找最有效率的理論書,而不是透過各種角度的摸索,去感受一個主題的各個面向,因此,現在的我儘管喜歡閱讀,但好像也稱不上是那種單純享受閱讀樂趣的模式。當然這不太表我閱讀時不感到樂趣,而是我享受「知識」的樂趣甚於「故事」「文字」的樂趣,這是我閱讀習慣的缺陷。

【閱讀的四種飲食】

這裏講作者對於四種書籍的分類,關於閱讀的分類,林語堂說過,黃崑巖教授也談過,而這裏作者他用了食物來進行分類,增加大家的實際感受。

(1) 主菜:為了生活目的而閱讀的書,教科書,理財書,健康,心理等等,這些書對於生活相當重要,但是缺點是:有時效性,區域性,在某個時間,某個區域以外的時空,這種書籍的閱讀就變得沒有意義。

(2) 美食:是「間接」使人生受用的閱讀,例如講歷史,講民主,講哲學,講教育的書籍,這種書的困難在於,因為有時候太過高檔,讓人容易卻步,或即使閱讀了,也不知如何享受它。

*我自己的閱讀大概就停留在美食(看書的清單大概可以知道),我很喜歡美食,但好像就頂多吃主食和美食了。

(3) 蔬果:可以幫助消化的閱讀,就是字典、工具書。

(4) 甜點:就是讓我們了解人間美好,豐富人生質感的閱讀,閱讀時不會有生活目的性,像是小說,漫畫,這種飲食常常被認為不入流,或是對人生沒有幫助,而時常不受到鼓勵,但對一個閱讀者而言,其實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作者介紹完後,告訴大家,閱讀「不可偏食」,每種食物都吃到,營養才會均衡,也因此,我覺得我該考慮培養自己吃些甜點的能力了。

【跨越網路】

第三部分講網路閱讀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時常抨擊網路讓人們看廢文,而實際上,網路的存在也是讓閱讀普及的重要推手,人手一支手機,可以閱讀每日的新聞,消息,社論,網路其實是很有價值的東西。

但也就是因為網路過於方便,使人們忘記了「閱讀的根性」,因為太容易取得閱讀的材料,而使人們忽略了閱讀的價值,也因此,我們反而變得更不愛閱讀。作者舉了宋朝蘇東坡的《李氏山房藏書記》,指出因為印刷術之便利,書本取得過於容易,因此大家反而懶得看書,要看也只是為了科舉。這顯示這種因方便而變得廉價的問題自古以來便存在,不是網路出現的問題。

作者認為,閱讀不一定要是書,網路也是很值得閱讀的媒介,但更好的是,搭配網路的查詢,以及閱讀紙本書的習慣,去深化閱讀上述那四種飲食,才會是最好的搭配。畢竟網路不可能涵蓋所有值得閱讀的紙本書內容,而只透過紙本書查詢知識又太過沒有效率。

【跨越紙本書】

第四部分講紙本書的價值,究竟紙本書會不會被電子書,網路資訊所取代,這是每個閱讀者都深思許久的問題,通常習慣閱讀的人會說「不會」(我也是這樣覺得),但被問到為什麼不會,大家比較常見的回答大概都是「我喜歡紙本書的溫度」這類感覺好像搔不到癢處的答案。

作者提了一個他自己的觀點,這也是作者多年苦思後的結果,他說數位,網路的閱讀是「活潑、生動、陽剛」的氣質,而紙本閱讀就是「安靜、孤獨、陰柔」的氣質,這兩者對比起來,數位媒介是「白晝」,紙本閱讀則是「黑夜」,人不可以只有白晝,沒有夜晚,這是會生病的。

「一個會使用,享受夜晚的人,才是一個健康的人。」
「世界總是往外延擴展了太長的時間,應該是換一個方向,內縮凝聚的時候。」

本章節後面講了讀詩的重要性,讀小說的重要性,讀哲學的重要性,讀歷史的重要性,讀圖畫書的重要性,這些都是書本作為它最柔軟的一面的存在,是我們得以藉著閱讀,感受世界最多的題材,這也就繼續呼應前文「不要偏食」的說法。

【跨越方法與工具】

第五部分是教大家怎麼閱讀,掌握速度,發揮五力,如何尋找興趣的主題,如何做筆記。關於如何閱讀,其實仿間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本文也有做了一些節錄,並且飲用陶淵明,蘇東坡的閱讀方法,總之閱讀的方式因人而異,這裏就不再將知識列舉。

*我自己的方式大概就是「畫線」,把我回顧時會想再看到的文字「畫線」,然後我通常閱讀時會很快地先把文字掃過去,有些看起來只為了某些結論的長篇修飾我時常會先跳過不看,等我把那個章節的概念想清楚之後才會回去看那些我覺得「沒必要」的資訊。對於那種我覺得讀完也記不起來的資訊,我頂多會畫線標記,或者是大略看過,不會花太多精讀的工夫在上面,精讀的力氣會留下來想那些需要邏輯思考的部分。

(不過因為我太強調閱讀的效率,好像也是個問題,反而有點期許自己能培養一些享受純粹閱讀,感受文字美感的能力。)

這裏想講作者對於書本知識的處理,作者認為,把書本的大意寫在電腦裡也很重要,因為人腦不可能記憶那麼多的訊息,因此把知識存放在電腦,需要的時候點開檔案來做點複習也是很值得推薦的方法。

另外這裏講到網路書店和實體書店的使用方法,網路書的店功能當然就是搜尋快速,可以命中要害,找到想閱讀的書籍,而實體書店的功能則在於「邂逅原來完全不知書名,也沒想搜尋,但一翻之下卻大感驚喜的書」。

(發現希格斯粒子,這本書我就是這樣邂逅的。)

然後作者對買書的理性建議,最好不要買「你不會立即閱讀的書」。

*這我超有感觸,有時候買書的當下太感性,想說買完之後總有一天會去看(就像是以為花錢報名健身房課程ㄡ會去運動一樣),結果買回家之後發現根本懶得去看他,這種情形我已經慢慢在改善了,有時候從倉庫清出多年沒看的新書,還是會用罪惡感逼迫自己把書給好好的看完。

【跨越七道階梯】

這裏講培養閱讀層次,作者飲用柏拉圖的《會飲篇》,建立了培養閱讀層次的七個步驟,我們最初會從工具書入門,然後開始學會閱讀人際、心理等主食,之後開始品嚐談論社會的美食,然後學會專研與自己毫無相干的新領域終至感受整個宇宙的美。

【跨越夢想】

最後一個部分,作者再次呼應序文提到的,閱讀與夢想的連結,我們需建立夢想與閱讀的關係,才能有效提升人生的層次。

「閱讀和夢想,有一種相通或相同之處:孤獨。」
「在孤獨中摸索自己的夢想,我們可以保持池自己獨立的思考。」
「孤獨,是我們閱讀的最後憑藉,也是機會。」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