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期:209.03.26
《內向心理學:我們的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先說心得
這本書的前半部頗為精彩,在講述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天性與生理基礎上的論點非常的吸引人,在閱讀前半部的時候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而本書的後半部講述「對內向者各層面的建議」,因為是理論的應用,就顯得沒那麼有趣,不過我們可以從應用面不斷複習理論講到的部分,也算是有種學以致用的感覺。
總體而言,覺得本書還頗為精彩。
–
當初會閱讀此書是因為想再多看一些心理層面的書籍,畢竟唐綺陽老師說雙子座今年要往心理層面走 (笑)。其實當時的情景是,當日下午提早考完華語教學課程的期末考後,想說到信義誠品買一些書,偶然看到了這一本書,覺得看起來知識紮實,於是就買了下來。
關於心理層面的書籍,過去閱讀過「自我價值」「精神官能症」「高敏感」等相關介紹,但對於從「內向」作為立論出發點的書,卻還沒好好地看過,作為了解自己的一連串課程的一部分,總覺得有必要好好看看內向這門課題,於是有了與這本書的邂逅。
我知道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我討厭吵雜無著力點的聚會,討厭人多的環境,喜歡安靜、獨處、擁有可以思考的空間,在聚會中常常會找地方迴避,喜歡專注於研究某事物的心流狀態,這些是我已知的性格。而我的身上也有一些自己未知的性格,我的反應很慢,從小時候開始,家人都覺得我很笨,問我問題時我根本無法立即回答,即使是簡單的「是」或「不是」的問題,我都無法輕易回答,因此成長的過程中時常被人覺得是不是很笨,是不是在保留什麼,不想說真話。
但其實,我根本就不是大家想像的這樣,我在遇到問題時,不是因為反應很慢想不出答案,不是因為想語帶保留,而是,我的腦裡有千百個衡量,我會考慮在場的各位的各種反應,然後產生一大串的因應方法,然後在腦中計算該如何導出最終「是」或「不是」的答案,所以有時候我根本來不及思考,就會被冠上不夠誠懇的帽子,這是我很難理解自己性格的部分。
而這些困惑,在本書裡都獲得了解答,這本書有助於內向者了解自己,某一方面也具有療癒的效果。
–
本書主要是針對內向者的語言所寫的,因此它的內容會比較照顧內向者,它告訴內向者不需要因為不夠外向而感到氣餒,提供各種讓內向者能夠與內向和外向的人相處的方法,讓內向者能夠以比較舒服的姿態去發展自己的天賦,這是本書主要的撰寫角度。
當然也不是說外向者就不能閱讀本書,本書也有談到外向者的特質與構造,並且告知外向者為何會容易與內向者衝突,告訴外向者內向的人究竟在想什麼,是一本能夠讓兩組不同思維模式的人互相認識的好書。
–
本書依據功能可分為前半部與後半部,前半部我稱它為「主體內容」,主要是講述知識性的部分,包含內向與外向者的性格、以及其生理構造等,後半部我稱為「應用內容」,它提供了「伴侶」「親子」「職場」「通用」四個層面的建議給內向者與外向者,協助他們了解彼此,並且化解衝突。
主體內容大概可分成三個部分:
【內向概說】
- 內向者:必須透過獨處、安靜地思考、靜態特質的活動來獲得能量的人。外向者:必須透過社交、刺激、動態特質的活動來獲得能量的人。
- 內向與外向性格的差異是一種「能量獲得方式的差異」,兩種性格的人類因為獲得能量的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性格,兩者在其生理上有特定的區域,我們可以「微調」自己內向或外向的性格,但是無法徹底改變。
- 因此過去我們的教育時常會鼓勵我們成為「外向」的人,其實這對內向者而言是很難實現的,內向者可以盡可能地朝著外向光譜改變,但因為生理上有所限制,所以它們終究還是無法完全改變內向的性格。
-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向與外向有其生理基礎」,人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個性範圍」,因此要把一個內向的人強拉到外向區域,或是把外向的人拉到內向區域,都是有害的,會破壞個體的天生傾向。
- 因為外向與內向性格是天生的,兩者都各有其價值,不要因為自己過於內向而感到氣餒,不要因為內向者反應慢,無法短時間應付外在環境變化而感到罪惡,內向者必須擁抱內向,因為內向者有非常多的優點。
- 內向者佔人類比例的25%,而外向者佔75%,因此這個社會是個外向者佔優勢的社會,社會因而鼓吹外向。
- 為什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比例有所差異?這是一個人類生存天擇上的問題,外向者反應快、做事效率快、在面對急速變化的社會能夠快速應變,因而存活率較高。而內向者善於思考、自省、推理,而不善於快速反應,因而在野性社會存活率較低。
- 儘管如此,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外向者是一種身體上的生物,而內向者是一種心靈上的生物,因此外向者適合做比較體力的工作,而內向者比較適合做腦力工作,因此這個腦力職缺(管理者)少過體力職缺(勞工),當然不需要那麼多的內向者存在,內向者就是管理階層的料,是為了成為管理階層而形成的性格結構,我們的社會不用那麼多的管理者。
- 60%的天才都是內向者,愛因斯坦就是個完全內向的角色,因此如果翻閱文獻就會知道,愛因斯坦喜歡獨立工作,他討厭和別人合作,也不喜歡教學。
- 內向與害羞不同,內向是一種能量的獲取方式,而害羞是一種經驗之下所導致的性格,因此也存在著害羞的外向者、以及不害羞的內向者。
- 害羞比較類似我們因為「害怕嘲笑」等心理狀況而造成自己在社交上的障礙,這和是否內向與外向並沒有關係。 *害羞的外向者的特質是「必須要活動才能夠有元氣」「因為懼怕被嘲笑,所以不敢社交」,而加總起來會讓本人便得很沒有精神 *害羞的內向者的特質是「必須獨處才有元氣」「懼怕被嘲笑,所以不敢社交」而加總起來本人則稱為一個喜愛獨處、不善社交、但有精神的人。 *不害羞的內向者的特質是「必須獨處才有元氣」「喜愛社交活動、但是會耗費精神」這種人就是樂於社交,但是過多之後會產生精疲力盡的效果。 *不害羞的外向者的特質是「必須要活動才有元氣」「喜愛社交活動」,加總之後就是個喜歡社交,其總是精神奕奕的人類。
- 內向者常讓外向者感到掃興的特徵:
(1) 專注思考問題
(2) 回答問題時會猶豫個老半天
(3) 常常會避開擁擠的人潮,尋找靜謐的空間
(4) 忽視其他人在做什麼
(5) 沒有足夠的獨處空間和時間時會變得不安
(6) 不太會主動表示意見,別人問了才會說
(7) 行動之前會非常非常小心
(8) 剛開始聊天聽不到太傾心的內容
(以上特質我全都有)
- 內向者生長在推崇外向的環境裡,容易產生罪惡感,覺得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什麼。
- 例如說,其實我超討厭跟大家一起玩撲克牌,我覺得玩那個很耗神,又浪費時間,但當親朋好友揪我時我都會有種「如果不陪他們一起玩就不合群」的感覺,我必須假裝我也很喜歡玩。
(即使那些人都是好朋友我也會有這種感覺)
- 內向者要練習化解自己的罪惡感,問自己是否「真的做錯什麼?」或是用道歉來消弭自己的罪惡感。然後,如果覺得Overloading的時候,就直接回答「我現在無法回答,我晚點想清楚再告訴你」,讓罪惡感去見鬼吧(這是書中講的)。
【內向與外向是天生的:生理基礎】
影響我們的個性來自一個叫做D4DR的基因,此基因對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產生影響。
外向者
- 血液流動的路徑、神經傳導路徑較簡單。
- 支配傳導的為較短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系統:外向者需要透過「刺激」來感覺到「舒服」,據研究顯示,外向者具有較短的多巴胺傳導路徑,所謂的多巴胺,及神經系統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增加體內的興奮感,一般人需要適量的多巴胺以保持注意力與體能,然而外向者體質上需要較多的多巴胺,外向者越活躍,能激發的多巴胺就更多,而讓外向者感受到源源不絕的舒適感。
- 因此可以說,外向者的多巴胺傳導路徑較為發達,因為外向者需要較多的多巴胺。
- 交感神經(閥門全開系統)佔優勢:交感神經會將感覺良好的神經傳導物質送到大腦,激發大腦釋放能量,同時促使肝糖和氧氣釋放。外向者對於這樣的流程較容易感到滿足,也因此其交感神經是比較強的。
- 這個問題的缺點是,外向者完全是靠交感神經去觸發大腦分解儲存的能量,因此外向者即時獲得精力充沛,也是因為身體的能量消耗掉所導致,這樣的機制不利於儲存能量,外向者如果不節制外向活動,可能會造成負擔,損害身體。
內向者
- 血液流動的路徑、神經傳導路徑較複雜。
- 支配傳導的為較長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對內向者而言,多巴胺的產生容易造成焦慮與不適,因此內向者對多巴胺相當敏感,而以此基礎內向者產生了較為發達的乙醯膽鹼傳導路徑。乙醯膽鹼是維持平靜的物質,有點類似當你過度興奮時,會有個拉你一把的人出現,內向者不需要那麼多的多巴胺,因此發達的乙醯膽鹼會提供較多的幫助,他們使內向者平靜,而內向者獲得平靜後,會感覺到較多的舒適。
- 外向者接收到內向者程度的乙醯膽鹼會感到精力缺缺,內向者接收到外向者程度的多巴胺會感到焦慮不適。
- 內向者的神經傳導物質主要是乙醯膽鹼、外向者則是多巴胺。
- 副交感神經(閥門關閉系統)佔優勢:當遇到緊急狀況時,外向者的身體傾向用交感神經去應付狀況,而內向者傾向是交感神經動作後,產生了各種過度興奮的耗能舉動,並感受到身體的不適,而副交感神經此時會趕緊出動將這種耗能的活動給消除掉,使內向者獲得平靜。
- 也因此,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儲存能量,在身體方便的消耗較少,損害也較少。不過內向者因為腦活動太強,容易有心理上的疾病。
–
右腦機能:右腦的機能是從嬰兒時期即展開,是一種感情上的、非語言的、衝動的、創意的中樞。
左腦機能:左腦則是人類從兩歲後開始透過後天學習,發展出的分析、判斷、敏銳察覺的中樞。
- 右腦發達的內向者,容易發展成藝術家。
- 左腦發達的內向者,容易發展成專業人士。
–
【內向者與外向者的人格特質】
- 外向者:專注外在、對內在的感受關注較少:外向者喜歡外面帶來的刺激,較少腦內活動,會把精神關注於外界。
內向者:專注內在、對外界環境關注較少:腦袋運轉活絡,比起注意外在環境,更在意自己腦內運轉的狀況,因此,內向者善於自我反省、善於思考、但對外在環境反應遲鈍。
- 反過來說,內向者因為對於內在關注所需的能量較大,因此對外在環境會顯得比較難以應付,這也是為何內向者參與社交活動容易精疲力盡的原因,他比須把50%的能量用來支配內在、50%的能量用來支配關注外在變化,也因此內向者對於外在環境的變化異常敏感,一個很小的環境變化都必須造成內向者用比較高比例的力氣去應付。
–
我自己提出的數據解釋—
*我們可以想像成:人都有100%的能量,而內向者有50%的能量必須內用,只有50%的能量能拿來應付外顯環境,而外向者則是100%的能量,100%可拿來應付外顯環境。*例如我們人習慣取出10%的外顯能量去應付外界變化,對外向者而言,他就是拿出10%的能力去應付,而內向者只能夠拿出 50%*10% = 5%的能量去應付,因此,內向者的表現就會比外向者反應更慢。 *又例如外顯環境出現一個10%的變化,對外向者而言,那就是10%的能量負荷,但對內向者而言,其實是 10%/50% = 20% 的能量負荷,因此,內向者對環境會敏感的多。
–
- 外向者重視「寬度」:外向者喜歡多工,所以他們樂於一邊討論一邊思考,樂於接收四面八方進來的訊息,但因為他們的回饋很快,他們不會想得太深,或是對事物理解得太深,畢竟他們重視的是效率,是資訊量。
內向者重視「深度」:內向者無法很舒服的去完成多工的行為,他們喜歡專注一件事,他們喜歡沉思,然後推演出思考過後的結果,因此他們重視事情的深度,而不是廣度。所以喜歡鑽研事務、追求極致的多是內向者,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藝術家、科學家、都是內向者的原因。
- 外向者適合在「緊急的狀態下」做出反應:外向者在毫無刺激的狀態下通常不易發揮其能力,但是有個突如其來的緊急事件,外向者通常可以表現的迅速,且比平常更好。
內向者適合在「穩定的狀態下」做出反應:內向者對外在環境反應很慢,因此突如其來的狀況可能會讓內向者腦袋一片空白,但這種空白並不代表內向者不只如何處理,而是因為他腦袋運轉太快,他來不及處理,因此會出現短暫當機現象。如果在平和的狀態下,內向者可以把思考能力發揮到極致,因此能夠表現的比緊急狀況更好。
–
我是內向者的證明—
*這裡我用我自己的身體感受當作例子,我從小就感覺到自己「超級討厭為了考試讀書」,在沒有考試的日子,我通常會安排自己的讀書進度,我會讀的很開心,效果也很好。但是,只要一到考試,我就會發現我怎麼讀都不進去,完全無法為了考試而讀書,所以通常都會看到我「考國文前在看英文」「考英文前在算數學」的狀況,因為「考英文前讀英文」根本無法進入我的腦裡。
*然後,我常常在別人問我問題時腦袋一片空白,如果有人問我「你喜歡他嗎」,我的腦裡通常不會跳出「喜歡」或「不喜歡」,我的腦裡會開始產生一大堆的資訊「這個人上次有幫過我」「但是他有一陣子跟我有一些不愉快」「這個人個性不怎麼好」「但是他對於比他年輕的後輩又很誠懇對待」,我腦裡會把一大堆的數據比在一起,以至於我很難立刻說出「喜歡」或「不喜歡」,而看在一般外向者的眼裡通常會覺得「你是不是想隱瞞什麼」,其實我真的是想法還沒成型罷了。
*所以書中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內向者其實有時候會發現,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
–
- 外向者擅長短期記憶:外向者反應很快,因此在尋找腦內資訊時一般會迅速地從短期記憶中挑選,因此外向者的短期記憶較強,然而在長期記憶上表現就不若內向者那樣。
內向者擅長長期記憶:內向者在思考時,有時很難快速的取得記憶裡的詞彙,因此內向者說話會比較卡彈,這是因為內向者通常大腦會傾向從長期記憶去找資訊,也因此內向者通常長期記憶較好,記了就不太會忘記。
————————
應用內容
在應用內容中,基本上建議都不脫出「相互理解」衝突方的性格,以及建議內向者如何保持精力,因為內向者很容易因為不迎合別人而有罪惡感,因此克服罪惡感,告訴自己「你沒有做錯」也是很重要的心理建設。
【伴侶關係】
- 約會:內向者可選擇比較短的的約會時間,以便自己能夠保持足夠的元氣,然後在約會過程保持放鬆,注意自己的感覺,如果有不舒服,會是哪一方面不舒服。如果感到疲勞,可以到洗手間待一會兒(內向者非常喜歡這麼做)。
- 內向伴侶與外向伴侶間的衝突:內向者常感受到外向伴侶的喋喋不休,活力四射,時常會產生疲勞感,而開始焦躁,不耐煩。於是「溝通」就是處理衝突的重點。
- (1) 開誠佈公:與對方訴說自己的性格,以及對對方感到不適的地方,特別記得,不要打斷對方說話,內向者對於話被打斷會有些敏感,作為外向者也要特別注意。然後,雙方都不要譴責對方。
- (2) 因應新的生活模式所帶來的挑戰:雙方持續溝通,並套用在生活當中,當雙方必須顧及對方的心情時,生活會多了一些挑戰,因此,如果一有磨合成功的地方,就安排一次愉快的晚餐,電影活動一起慶祝一番。
(當然前提是伴侶雙方是很能與對方談話的人,如果是那種很自我,無法溝通的,那…還是…)
- 內向伴侶與內向伴侶的生活須知:內向伴侶間因為過於熱愛安靜,有時候會變得太過穩定,穩定到會覺得婚姻生活單調的可怕,而漸漸產生煩躁。因此內向伴侶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一起衝破籓籬」
- 安排適當的社交生活
- 固定安排兩人外出約會的時光
- 各自發展自己的朋友和愛好
- 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
- 夫妻共舞
伴侶間必須不斷的在相處中調整自己,直到能夠舒適的與伴侶走進墳墓為止。
(還是假設伴侶是能夠溝通對話的前提下 (笑))
-(1) 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 運用好奇心,去好奇伴侶的想法,藉此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2) 解決問題的五步驟:(a) 交替陳述對衝突的看法 (b) 各自陳述內向觀點/外向觀點 (c) 弄清楚問題癥結 (d) 站在對方立場看問題 (e) 協商找出和解方法
-(3) 消除彼此鴻溝
-(4) 輪流實現各自的願望
-(5) 欣賞彼此的差異
【親子關係】
- 判斷孩子的個性,讓他們發揮天賦
- 如果孩子性格較為內向,會有類似的性格
(1) 參加活動前會猶豫
(2) 集中精力專注於感興趣的事
(3) 喜歡待在房間的獨處時光
(4) 全面思考後才發言
(5) 有強烈個人空間感
(6) 不喜歡主動公開自己的想法
(7) 需要他人鼓勵,可能有非理性自我懷疑
(8) 如果在感興趣的人事物前面能暢所欲言
-如果孩子性格較為外向,會有類似的性格
(1) 喜歡與人交往
(2) 需透過與人互動的活動來充滿活力
(3) 會想立刻告訴爸媽他的想法
(4) 透過大聲說話來進行思考
(5) 不喜歡獨處
(6) 需要他人讚美
(7) 喜歡多樣性,但容易分心
(8) 經常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情感
- 協助孩子理解大腦的運作
- 面對內向的孩子:教他「個人空間」的概念,告訴他他比別人需要比較大的圈圈,教他安排個人的時間,教他如何透過靜態的活動 (閱讀、聽音樂)來恢復精力,提供孩子私人的空間,允許孩子有思考的時間,不要急躁的逼他說出想法。
- 面對外向的孩子:確定他們有人陪伴,有人陪他們說話,時常提供回饋,讓他們透過大聲說話來進行思考,用說話來整理自己的想法,然後要教育他們學會保存體力,否則他們會因為熱愛社交活動而過度消耗能量。
【社交關係】
社交活動的對談方式通常是為了外向者而設計的,因為該場合能產生刺激,讓他們能量滿滿,而內向者喜歡單獨的、深度的對談,因此在太過多樣的社交場合,內向者很容易感到疲勞與不適。
內向者其實並不是不喜歡社交活動,如果該社交活動滿足內向者的舒適條件,內向者是很樂意參加,並且展現其外顯的傾向。
- 去或不去
內向者在選擇去參加聚會或不去參加聚會總是有很多內心戲,內向者可以
(1) 不用每個聚會都參加
(2) 但也不要每個聚會都不參加,內向者可以設定自訂的標準,在符合自己標準之下參加活動。
(3) 不要因為自己拒絕參加聚會而有罪惡感,這不代表你做了錯誤的決定。
(4) 練習回答「我現在沒辦法做決定,我想一想再告訴你」。
- 練習得體的拒絕
(1) 得體的說不「我很高興你邀請我,遺憾的是我不能去」「那天我已經有安排了,謝謝你邀請我」- 這點日文的語言裡有很多很制式的感謝詞,其實我總認為日本的語言在這方面非常地方便。
-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常常會因為無法適當的拒絕別人而感覺困擾,中文語言裡頭能夠適當表達拒絕的話會顯得彆扭,甚至如果拒絕別人還會引起他人的追問「為什麼不去」。日文語言裡頭習慣用制式又曖昧的丁寧語去應付這類情況,例如「您說的這個活動我真得好想去啊!下次有機會的話再一起去吧」「謝謝你的邀請,但是我那天有點…嗯…」對方通常聽到之後會得到暗示,基於禮貌而不會追問下去。
(2) 必要時,說點謊也無妨(誰叫這是專為外向者設計的社會呢?)
- 聚會前:保持精力,多睡一下覺,閱讀、聽音樂來幫自己在聚會前充電。找了解自己的人談談,減少聚會前焦慮的狀況。
- 在聚會中,尋找一些聚會上能夠幫忙的點(例如幫大家端茶、盛飯)當作著力點,在社交場所稍微走動,讓身體熟悉環境,然後尋找這個場所中「可以休息的地方」,可能是廁所,可能是陽台,總之當感到疲累時,就到那裡去待一待。
- 社交策略
(1) 想像自己是海葵,找個地方待著,然後對接近的人做一點簡短的攀談。
(2) 對自己說「我好像…」,「我好像不緊張」「我好像還可以應付這個場合」「我好像跟他聊的來」用這種態度去鼓勵自己
(3) 運用裝飾品,讓場上的人被你的裝飾品吸引,創造對話著力點,而不是朝著你本身。
(4) 帶著友善的面孔,時常讓自己保持微笑。
(5) 隨意的閒談
(6) 如果身體感到不適,做一些能夠平靜的活動,深呼吸、找個庇護所躲幾分鐘。
(7) 今天暫時停止,如果真的覺得不適,就直接說想要離場,能夠參加聚會的自己已經很棒,該值得鼓勵。 - 內向者比較喜歡透過文字來進行對話,對於電話通常會有種恐懼症(我超級能理解),透過文字,可以讓自己在深思熟慮之後才應對,相較之下,對於電話會比較無法負荷。
- 因此在電話上,內向者盡量學習簡短通話,如果沒有馬上接電話,也不要覺得罪惡。
【職場關係】
內向者和外向者在職場上有各自的光芒,外向者反應快,能迅速做出判斷與觀點,喜歡與人合作,電話溝通。相較之下,內向者不露鋒芒,做事較為深思熟慮,喜歡獨立作業,用文字對話,也因此,內向者在職場常常會無法被看見,因為不善於表現自我。
- 為何內向者不樂於在公開場合表達意見?
(1) 需要時間來形成自己的觀點
(2) 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聽場合上他人的意見
(3) 在團體中因為能量配置的關係,無法從容的發言
(4) 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會立刻停止自己的觀點
- 內向者害怕向外界展現自己
(1) 個人空間需求:內向者不希望洩漏自己太多的鋒芒,以保持自己的自我空間,減少他人的關注。
(2) 沒意識到自己知道很多:內向者總覺得自己反應很遲鈍,以為自己能力比他人遜色,因而漸漸不願表達。實際上內向者的腦運作太過豐富,因此才無法在短時間產生訊息。
(3) 不尋求外界認同:外界太多的認可會讓他們感覺到不舒服。
(我非常討厭大家在公開場合誇獎我,或是認為我很厲害,這不是自謙,我當然很高興大家能這麼說,但是,被誇獎的感覺對我而言就好像一直裸體站在他人面前的模樣,很不舒服)
(4) 習慣三思而後行
- 內向者在職場上的表現方式
(1) 提早準備
(2) 用幽默感揶揄自己的慢步調
(3) 讓他人知道,你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需要整理
(4) 遇到緊急狀況時,深呼吸,告訴自己緊急狀況結束後自己會回到正軌。
(5) 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給他人知道
- 解決衝突:內向員工(主管)與外向員工(主管)經常會有誤解上的衝突,外向者會質疑內向者不表示意見、反應太慢、沒有臨機應變,而內向者總覺得外向者太熱衷討論,搞得環境令人焦躁不安,喜歡臨時行事,做事不夠深思熟慮。因此工作上有一些意見的分歧其實是來自內向與外向性格的差異所導致,在溝通上必須考慮這兩種性格差異。
- 雙方溝通的技巧:
(1) 找出問題點、形成共識
(2) 理解內向或外向性格,對於事情會有什麼影響
(3) 試著從對方的觀點理解問題
(4) 在腦中以內向或外向的觀點解決問題
- 內向者可以嘗試:用「創造性的溝通方式」解決問題 – 只提供特定時間來參與討論,幫自己的辦公桌佈置小植物或是療癒小物,帶著耳機工作等等。
- 內向者可以嘗試:剛開始就思考的足夠全面,涵蓋各種反對意見。若某人提出反對意見,先不要抱著偏見,靜心的聽完對方的意見並覆述它,以增加自己的思考時間。如果對方的意見很有價值,以慣用的方式稱讚他。
- 消除過分的緊張:內向者通常會因為工作時的兩種狀況而焦慮不安:
(1) 工作的期限 – 內向者最討厭在壓力下面做事,當他知道工作期限時,會變得較為煩躁。
- 應對方式:將工作適當拆成數個小部分,安排每天該做的事項,如果當天無法完成,也不要責備自己,如果達成後,給自己一些獎勵。
(2) 干擾 – 內向者最怕工作到一半有人突然跑來打斷他的工作狀態,因為內向者工作時會啟動長期記憶,然後組織思想,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當有人打斷後,內向者必須再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重回那個過程(深有同感)。
- 應對方式:在門上掛個寫著Office time的牌子,或者用俏皮的質感寫著「請勿打擾」的牌子,如果在茶水間被Trap,可以邊聊慢慢地向辦公室移動,然後回應越來越簡短,最後告知「不好意思我要工作了」,如果想要逃走,可以停止談話,並且一直看手錶。
- 減少的五個方式
(1) 弄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
(2) 深呼吸,並喝杯水
(3) 注意腦中在對自己說什麼
(4) 回憶自己過去壓力過大時的克服方式
(5) 認識壓力的積極作用
- 內向者作為主管,通常會較難對員工授權,這時,要嘗試和員工溝通自己的期望,然後學會授權,對外向的員工要給予更多的鼓勵。
【對內向者的通用建議】
- 要認識自己的節奏,不要急,因為我們的精力有限,也不用多工,按部就班,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的寫。
- 建立可以保護自己的個人界線。
- 把握喜歡獨處這個珍貴的能力,現在的社會總習慣將無所事事當成是罪惡,但其實無所事事這件事對於內向者非常重要,擁有思考的時間對內向者而言相當有益。
- 充分保存與運用自己的精力。
- 開闢自己的藏身之處。
- 重視光線與溫度
- 利用香氣或音樂來調養自己。
- 運動與交朋友。
- 提升自信,試著跨出舒適圈,畢竟內向者也不能永遠不走進外向的社會裡,因此時常讓自己踏出舒適圈,告訴自己:一個小改變也很好,然後當改變成功,則別忘記犒賞自己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