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這一年的學生生活,與碩士一年級重疊在一起。
我必須利用這一年,結束所有必須完成的課程,修畢所有必要的學分,以利在下學期結束後順利從成大學士班畢業。大四課程所剩其實不多,我只要把剩下的通識課程修完,重修大三被當掉的控制工程,以及剩下兩門左右的選修。除此之外,根據預研生的規則,預研生得以先修碩士班的課程,最多可以抵免三分之二的碩士班學分。對於碩士班學費,有一部分是依學分計費,因此學分就是金錢,能趁著大學期間免費修課,就能夠消除掉碩士班三分之二的學分費,這怎麼看都相當划算,於是我必須在大四這一年,修滿碩士班的十八學分,一共是六堂課。而當然,這兩者之外,我還有其他活動要做,那就是研究室的實驗和讀Paper。
這樣乍看之下要完成的事情好像很多,其實很多事情都不太需要花力氣的,首先,微電子所教授們所開的研究所課程幾乎是超級涼,首先是方炎坤老師的ULSI科技,這門課主要是大四版本的半導體製程,課程只要有出席就能通過,因此這門課幾乎不費力的以82分的學期成績結束。比較需要準備的是彭洞清老師的研究所課程「半導體製程」,雖說有考試,但對於已把蕭宏啃過好幾遍的我,其實並不算太難,考試內容大致上都是名詞解釋罷了。此外,兩學分的專題討論,因為已加入王老師實驗室,所以本來就有在實驗室做實驗,因此這兩學分是學期末身為博士後的育儒學長直接給我90分的成績,完全就是送分的課程。大四下學期王永和老師開了一門「半導體傳輸」的課程,結果王老師只有第一堂有來上過課,剩下期間都以在台北開會為由取消課程,最終也是拿了個87分,一整個大送分。大四下還修了一門儀器組林志隆老師的顯示器專論,基本上也是有出席就給過,最終也拿了86分結束。
總之,大四實際上修課根本沒有花到什麼力氣,也因此,我開始有課餘時間去修習德文(三),然後去醫學院打工,到法律系去旁聽憲法,到會計系去旁聽公司法及證券交易法的課程,以及到孔廟附近去上日文會話課。
對我而言,大四課程其實還有某種特殊的意義,那就是讓自己還能夠與那些大學的好朋友一起修課,度過最後的大學時光。隨著大四開始,每個人因為升學或進入研究室的關係,見面的時間也慢慢變少,不像大一到大三時,時常一起修課,每天見到不想再見的革命情感。大四的那些和大學好友一同修課的時光,就是和好友們相互約去長榮路吃個簡單的午飯,聊天打屁的好機會。碩一之後,大學好友們便各分東西,見面的時間實在是極其渺茫,現在想想,大四的時光就是一種抓住大學生活尾巴的最後的青春啊。
至於研究室的部分,倒是漸漸轉變為生活的重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每週開始,要和學長小咪(meeting),嘉余學長指派了我和書豪去看一些Pentacen與C60 CMOS相關的文章,然後每週固定在小咪上報告,並且也開始排定大咪的報告時間。所謂的小咪,就是由博士班學長自己主持,讓自己旗下的碩士生報告paper,研究進度,並且相互討論,教學的會議。而大咪則是由指導教授主持,實驗室學生輪流,每個禮拜由兩個學生報告paper的活動。等到即將畢業的那一年,除了以上兩個會議以外,還會多一個要進去王老師辦公室報告的進度會議,每當被通知要報告進度會議時,都會有種月光光心慌慌的焦慮感。
嘉余學長也開始指導我們進無塵室做實驗,我們的研究是「有機薄膜電晶體」,基本上用到的實驗機台並不複雜,也不需要曝光,光罩的設備,簡單地使用濺鍍機和蒸鍍機就能搞定一切。大約在大四上學期中,我們便完成機台的Qualify .(認證),開始幫嘉余學長做一些他的博士研究,當然學長其實也都會自己到校來做實驗,直到他生完小孩,變成懶人為止(笑)。大約在大四下學期,嘉余學長的第一篇論文solution-processed HfO2 OTFT發表後,他的第二期實驗就落到我和書豪的手中,他指派我去研究「軟性電子中,以拉曼光譜研究Pentacene分子間耦合力」的報告,從那之後,這個結合「分析化學」「有機半導體物理」等一切極其複雜的「有機半導體研究」,就這樣成為我往後一年多深刻又頭痛的夥伴。
書豪本來被嘉余學長派去研究另一系列的Solution-processed insulator,但成果一直不彰,在即將升碩一的期間,進入了研究憂鬱,只得跑去找嘉余學長求救,學長最後將自己手上正在進行的Solution-processed BaTiO3交給了他,成為他的畢業題目。沒想到書豪做出來的實驗數據大好,這讓嘉余學長開始想著手寫paper,碩一上學期開始,嘉余學長因為和書豪的溝通不太順暢,因此跑來拜託我幫忙寫書豪的paper,我和學長,以及當時的學弟文傑,就這樣在學長家裡挑燈夜戰,把paper順利交出去,也在其後的幾週把Reviewer的問題也處理掉,在碩一下學期讓這篇paper順利通過。
其實我的論文題目直到碩一上學期初一直是沒有頭緒的,沒有研究經驗的我,也僅是以「將電晶體彎曲,觀察電性變化」以及「利用拉曼光譜去偵測彎曲後的Pentacene分子耦合力」當作練習實驗的對象,隨後,我又亂買了幾種絕緣層來彎彎看,以及買了新的有機半導體tetracene來彎彎看,然後觀察觀察電性,僅此而已,畢竟我大四下學期一整年幾乎都在幫嘉余學長摸索關於拉曼光譜以及分子震動的研究,而對於如何設計實驗和預期結果,這些環節,我完全就沒有好好思考過。直到我把書豪的那篇Solution-processed BaTiO3的paper交出去後,這才發現我的研究題目幾乎都是一團又一團沒梗的數據,於是,我只得找嘉余學長做了一系列的沙盤推演,才勉強終於湊出了一篇乍看還算符合邏輯的「Pentacen / Tetracene 電晶體彎曲下的電性與載子傳輸研究」的題目。之後我又花了一番苦心,針對這套邏輯去旁徵博引幾個研究方法,學了好幾台機台,這才終於慢慢讓碩士題目步上軌道,不過這時也已經接近碩士一年級上學期末了。
(現在想想當時的腦袋還真的是不太靈光啊!如果是現在的我,大概可以趕快發現問題的癥結點,趕緊跟學長找條出路才是)
不過儘管我的研究一度難產,但我在研究室卻一直有光芒護體,很少遭遇到指導教授的譴責。主要的原因是:我的英文程度和表面工夫能力。
因為研究室裡有印度學生,所以每週六的大咪基本上都是以英文舉行,我這才發現其實大部份的人英文都是很弱的,可能高中不會聽到同學講英文,大學也沒什麼機會聽到,以至於到了研究室才驚覺,原來理工科的學生英文程度實在是令人難以恭維。所以大部份的人上台報告paper時,幾乎都已唸稿居多,而發音和口氣也是不太理想的程度。因為我不太喜歡這種報告方式,所以我習慣性會用英文先把整個報告的邏輯思考一次,而後把投影片看熟,用圖像與數據引導自己用英文進行解說,然後演練好幾十遍。因此,在我第一次報告完大咪時,老師一直用難以置信的眼光看著我,直說為何我英文和報告可以講得這麼好。從這天起,我莫名在研究室產生了光環,老師從來沒有在實驗室指責我過,即便是我的實驗結果不如預期。
當然,其實我並不喜歡這種光環的。
我真正喜歡的,是一個高手如雲,大家都比我優秀,或者同等程度,大家得以互相切磋,教學相長的環境。這種只有我一個人鶴立雞群的感覺,其實我並不喜歡,而且這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因為我很優秀,而是大家不夠努力罷了,畢竟我也不是什麼native speaker,可以自然而然的講出流利的英文,我的程度如何,我自己是知道的,頂多就是中上,努力一點可以看起來像樣,這樣的程度而已。 其後,我在研究室常常會被其他同屆的碩士生嘲笑,常常用老師對我講過的話嘲笑我,儘管我知道他們沒有惡意,我也不放在心上,但我其實並不喜歡這種感覺上的突出。
其次,我的表面功夫能力。這種能力,能讓我把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包裝成看起來很厲害的一份說明。這個能力我倒是不怕自己突出,因為這是我用來保命,避免浪費時間,值得說嘴的天生神力,這個能力,我直到在半導體業,也經常在使用,這個能力可以讓主管容易信服,也能夠讓自己減少花費太多時間在沒必要的雜務上。
這個能力該怎麼用呢?當我的實驗數據看起來很好時,我會用很細緻的邏輯,和文獻,圖表,去包裝我的數據,讓一切看起來好上加好,且樂觀不已。如果我的實驗數據物不如預期,我也能夠用細緻的邏輯,去推測哪裏可能有異常存在,然後提出「看似」有希望的解決方法。也因此,每當我呈上不好的數據時,我會用一些文獻和圖表包裝,顯現出「雖然我做不好,但我也有在想為什麼」的態度,因此這點讓我在實驗室經常看起來很厲害,其實我一點都不厲害,數據也並不優,只是我發現,有能力去做「令人信服的」表面功夫的人真的是少數。
在職場上,時常有很多極其沒必要的雜事存在,例如「解釋為何犯錯」「整理記錄表」等等。但作為研發主力單位,光開發的重點數據分析與思考就已經來不及了,哪有空理會這些雜事。但為了使人輕易信服我對這些雜事製作的結果,這套包裝工夫就顯得特別重要,我會用不太花時間的精緻隔線,以及整齊字體去處理這些雜務,讓外人看起來好像我有很認真的在處理這些雜務,但實際上我可能在這個雜務的檢查上極其粗略,但呈現出來的結果是看不太出來的。因此,我得以用這套功夫幫我擠出許多真正有用的時間。
在這裏我絕對不能推薦大家要大量去發揮表面工夫的能力,不是說對於一切事務,我們都不要努力,僅需發揮表面工夫騙騙別人就好。這種能力通常是在我「想讓結果更有說服力」,或是我已經很努力了,但「真的沒辦法」的時候才會使用,簡言之就是「趨吉避凶」之用。因為這種善於包裝結果的能力,讓我在研究室,以及後來的職場,都得以安然度過。
總之,大學生涯最終回,就是「不怎麼花力氣的修課」,「打工」,「旁聽」,「補習」,「做實驗」,「讀paper」以及「Meeting」等生活的來回中度過,因為加入了研究生活,這也使得我大學生回熱鬧許多,雖然我總覺得大學生活好像還不夠充實,但我也不覺得什麼都沒做到。大學期間,我拿下了日檢二級,去了一趟南科實習,參加了兩個營隊,也夜衝了好多地方,該玩的有玩,該讀的有讀,我想,也沒什麼好後悔的吧!
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