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碩士班想要繼續留在成大的學生,大三下學期電機系有個重要活動,即是「預研生」的申請與選拔活動。
所謂的預研生,是為「預備研究生」,是我剛進成大時各校逐步發展出來的一種留才的制度,也就是吸引本校生逕讀原系碩士班的一種制度,大三進行申請,通過者得以大四開始進入研究室就讀,於研究所推甄期間,僅需要繳交「指導教授推薦函」,即可無條件通過推甄,進入正式碩士班。並且於碩士一年級開始寫論文,於一年級下學期畢業。因為可節省原本碩士班兩年的就讀期間至一年,以此作為優勢來吸引本校生留下。
當初我還在工資管系時,該系教授就有提過此番制度,而來到電機系時,一樣也有這樣的留才制度。
其實還在大二階段,我也曾經有過要努力試推甄或考看看交通大學碩士班的想法,原因是交通大學一直是台灣電子領域的佼佼者,鄰近科技人夢想中的新竹科學園區,有國家級固態實驗室: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 (NDL),是台灣固態領域最尖端的研究機構。也因此,當時一直把交大電子當作碩士班的夢想。除此之外,當是透過家人,意外地認識了交大電子的黃調元教授,在與黃教授深談一番之後,對交大也多有憧憬。我現在手上的那本英文版的蕭宏「半導體製程」,還是黃調元教授幫我在交大購買的,在求學過程能遇見一些啟發人心的長輩,也堪稱是一大美事。
而最終我放棄申請交大研究生,轉而把目標投向成大的預備研究生,其原因有三,其一是成大電機系當中,要進行推甄者,都需要頂尖的成績,我的成績在系排名僅在30%左右,如果押寶在推甄外校會有一定的風險。其次,如果想透過考試去考取交通大學,有鑒於自己的電子學等科目並不扎實,也許要再花一筆補習費,但實在是捨不得再花時間與金錢去讀只是為了升學的知識。其三,仔細思考,其實我一直有想出國唸博士班的夢想,如果選擇了預研生,可以節省一年,也或許就能夠更快的出國唸書。(不過所謂的更快,更慢,也只是跟自己比較,人生其實很難定義何時為快,何時為慢啊!)
於是,再三思考之後,我決定參加預研生的申請活動。
其實對成大電機系的學生而言,預研生是很容易通過的,因為可申請的學生定義是在系排名前60%者,而成大電機系一年學生大約是150人,故前60%即為90人,而成大電機系的老師與可招收的學生名額數家起來,早已超過90人,因此,如果是不挑指導教授的話,是一定會通過的。
選拔的當天是在電機系館地下一樓的迅慧講堂進行,系辦公室的人員會按照當初申請者的系排名來叫號,叫到的學生就到台前去,選擇自己想要進入的指導教授實驗室,如果想要的教授實驗室已經塞滿,則必需選擇其他的實驗室。
對於固態組而言,最熱門的實驗室就是蘇炎坤老師與張守進老師的實驗室,以及方炎坤老師的實驗室,總共六個名額可錄取,而根據我在固態組申請者的排名,我是第11名,所以一定得選擇其他教授(雖說當時我也實在沒有頭緒哪個老師的實驗室才好,對於研究主題也矇懞懂懂,老師方面畢竟只認識張守進老師)。總之,我在申請前夕有拜訪了幾個我想加入的實驗室,一為王永和老師的實驗室,一為許渭洲老師實驗室,其實當初大三上學期,我就有到許渭洲老師研究室去做過專題,主要內容是OLED。而當初一直覺得OLED感覺前景不太好,因此在選拔期間,我最終選擇了王永和老師的實驗室。
同期的書卷獎有人進到蘇老師實驗室,而彩攸因為成績也算優秀,進入了張守進實驗室。這場轟轟烈烈的預研生選拔盛會,就這樣在悲喜教家中落幕。會說悲喜交加其實是,在選拔之後,我對於許渭洲老師實驗室的當初很努力教導我們的學長感覺不太好意思,也有點懊悔,當初為何沒選擇許渭洲老師的實驗室,其實做OLED也沒什麼不好等等,不過時間已不能重頭。
現在從最終結果來看,碩士班做怎樣的主題,其實對於人生的影響都頗有限,碩士班進入成大,或是交大,對於我的人生影響其實也很有限,我也不覺得當初如果如願進入交大後,人生會比留在成大過得更好,也不覺得如果進入許渭洲老師的實驗室後,人生會比在王永和老師實驗室過得更好。我在碩士班期間,在王老師實驗室,也認識了很棒的學長,很棒的學弟,學習了很多人生難以抹滅的研究方法和思考能力,我並不覺得,在其他環境,也一定能策勵出一樣的我。就像清大彭明輝教授說的「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而我們也是因為這些累積,才走上這些看起來像是人生的「最大概率路徑」的旅程,就算選擇其他看似更好的道路,其實從未來來看,這也只是人生中累積的訊息的加總罷了。
所以我在這裏想說,人生的道路,沒有所謂的最佳解,就算第一志願沒有選到,沒有踏上當初「理想」的目標,也不代表人生就此無望,即使選擇了次一等的目標前進,長遠來看,會發現,其實真正影響人生的,並不是那些轉捩點上的選擇,也或者說「我們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就註定以最大的機率選擇那個選擇」,而是每個階段我們走過的過程。因為生命是不斷的累積,我們會走上那個選擇,必定是過去的累積所造成,而導向未來的也不會是那個選擇,而是過去的累積再加上現在的累積,僅此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生抉擇或許沒有那麼困難,順著本心,結果完全來自於人生的一切累積過程。
201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