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二年級,除了厲害的必修與實驗課程外,還包含了選修。一整週修下來,其實真正的空閑時間實在是少得可憐。
關於選修課,主要是讓學生對於自己「未來的志向」做選擇。
如果學生們未來志向的組別的課程不在必修的行列中,則必須去選擇屬於自己組別的選修課。如固態組的選修課即是「量子物理」「固態物理」「半導體物理」至「半導體元件」四大課程,通訊組還有「訊號與系統」「通訊原理」,IC設計組則有「VLSI系統設計」「VLSI電路設計」等等,一系列強硬的課程在等待著所有電機領域的新血。
我當時設定的目標是,選擇一個主要想追求的領域,以及次要想追求的領域,然後選課盡量朝向那兩個領域修習。不過事實證明人心總是會改變,而有些課程又總不免引起興趣,所以其實後來我的主要領域之外的課程,幾乎是任意挑選喜歡的課程來修習的。
最一開始,其實我最想選擇的領域是「儀器組」,原因是儀器組涉及了「醫學工程」的領域,對於高中時代三類組的學生而言,扯到「醫學」的領域總不免讓人嚮往,但由於電機系裡儀器組的課程其實相當有限,於是我選擇了第二個想學習了領域,也就是「固態」。隨著時間的進展,我漸漸瞭解到台灣的就業環境,以及系所資源的分佈,於是我漸漸開始將主修轉至「固態」,而其他的選修課,幾乎都是為了輔助「固態」而修的。
關於我大二生涯的選修課程,幾乎是一種多方嘗試的狀況。
大二上我一口氣把當年系上為大二開的選修都選起來了,第一個是電子材料組施權峰老師的「材料導論」,第二是計算機組林輝堂老師開的「計算機組織」,這兩門課到底我都不算喜歡。材料導論我唯一讀懂的僅有前面晶面的描述法,施老師投影片式的教學模式,以及不甚清楚的說話方式,都讓我沒有辦法有效吸收。至於計算機組織的部分,其實當初本來想修習的是極為人氣的「陳中和」老師開設的課程,然而陳中和老師的課程據說實在太硬,顧及大二課業繁重,最終才會選擇人數相當少的林老師的課程來修。計算機組織組要是講述「組合語言」以及CPU,記憶體,排線,I/O等電腦的基礎架構,雖然聽起來煞是有趣,但對於我這個一直對於電腦不太在行的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
大二下學期,我選擇了固態組的第一個選修課,即「量子物理」,量子物理的授課教授是固態組的陳志方老師,陳老師總是帶著一副微笑上課,課堂用投影片,但和鄭銘揚老師上課有一種很類似的語調,忽高忽低,抑揚頓挫,姑且就稱呼它為學者的浪漫吧。量子物理算是「量子力學」的簡單版,以近代物理的觀點講解「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薛丁格方程式」,以及一點點「量子統計」的部分。直到大四我有嘗試到物理系去旁聽量子力學,怎奈實在是鴨子聽雷,直到出社會後,我一直嘗試要把量子力學讀懂,但只掌握了狄拉克記號以致穿隧效應得部分,後方的微擾和多粒子系統還是有些心理障礙。
此外,我也選擇了戴顯權老師的資料結構,此為必選課程。戴老師手有殘疾,每每見到老師振筆一揮的動作,都會對於老師的教學熱情表達欽佩。然而我從大一開始建立起的,對計算機的熱誠已慢慢冷卻,因此就中規中矩的修完這門課程。而另外我也修了一門由劉文超老師開設的「數位電子學」,這門科目其實是「電子學(四)」,系上把它列作選修,主要講述由電晶體所組成的數位電路,如NOT,NOR,NAND,如何用電晶體設計出來,個人覺得這門課倒是挺有幫助的,直到今日,我都還能繪出這三個基本的邏輯閘的電路長相,甚是利用「VLSI電路設計」的Layout圖來實現它。
大二的電機系課程介紹到這裡幾乎完成,以上為大二課程的一些整理,作為人生旅程的紀錄,就私自讓我對於大二時期課程做個評分,評分的標準是綜合的,包含了我對於老師的評價,我的吸收程度,以及我對於課程的喜愛程度:
– 工程數學(鄭銘揚):9分
– 電路學(王醴):9分
– 電子學(劉文超) : 8分
– 電機概論(梁從主):9分
– 材料導論 (施權峰):5分
– 計算機組織(林輝堂):6分
– 電子學(張守進):6分
– 量子物理(陳志方):8分
– 數位電子學(劉文超):8分
– 資料結構(戴顯權):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