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大的日子 1-3. 大學的課程很不一樣

我在成大的日子

對於一個高中生而言,擺脫長久以來的陳腐學科「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這些自國小開始以各類名稱對於自己糾纏不清的學科,一些雖可增長知識,但不知學何所用的學科,正是進入大學最值得慶幸的一件大事。姑且不論大學科目是否有趣,大學課程裡的確隱含更多足以令青年學子自以為將可一展長才,學以致用的課程,這是與高中截然不同的分水嶺。

例如說「會計學」,不再是高中數學課本裡一些莫名三角函數,指數對數的工具概念,而是進展成一個即將可在社會上用到的學科,一個可以管理金錢,看懂財務數據的實用課程,又或者「凝態物理」,「電漿物理」,這種一聽就覺得很酷的東西,看到走在校園的學生抱著一本寫有「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的原文書籍,一種不自覺得興奮感會頓時在胸口化開。

  當然這可能也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以為大學便是所謂Universe,一種充滿著學養氛圍,崇高知識,探究真理的殿堂,所學必為未來所用,大學的課程,每每看課程名稱便讓我感到興味大增,總覺得這看似空虛的殼體之下必然暗藏永無止境的宇宙,「作業研究」、「單元操作」、「熱力學」,單看名稱就覺得全宇宙浩瀚的知識或許就藏在其中那般。不過更加有趣的是,實際學習後,觀感卻也漸漸大不相同,這原因我認為有二:

1. 外在因素:來自於教授者對於教學上不能夠引導學生,使學生領會學科的精神,甚至引發興趣。
2. 內在因素:學習者自己因為授課課程而了解整門學問,因而有了對這門科目真正學習後之評價。

前項因素很容易理解,總歸教授口才不佳,對於課程準備不周,或甚至並非真正理解課程內容。而後者,如我之經驗,大一時自認自己程式能力不錯,計算機課程的教授還曾給我97分的學期分數,算是一舉推進了我轉系的門檻(這還真是諷刺….),大二時轉入電機系後選了一門「計算機組織」這門看似可一舉了解電腦運作的架構,進而設計計算機系統的課程,誰知內容竟是我一派難懂的組合語言,Pipeline等一些到現在還想不出個所以然來的系統課程,一擊將我打出軟體,系統這類在螢幕上川流不息的領域。又或者曾經聽聞一位剛開始對通訊很有興趣的同學,在大三大四期間大量修讀了通訊系統,訊號等相關課程,不料該同學最後在選擇領域上卻完全擺向控制,另旁人出乎意料。我曾詢問過該同學為什麼最後會選擇完全不同的領域,該同學說:「實在沒想到通訊是這麼多數學的東西」,這些數學也一腳將他踢出了通訊的道路。

所以我認為,多聽課,理解各種領域的學科,對日後選擇興趣的領域是有幫助的。我也因為在大二開始針對量子物理,固態物理的課程進行了學習,也才讓自己認定這派固態領域的道路。也就此回頭想想,就連踏入領域的我們,都不一定明瞭該學科所具備的精神,那又更何況是那些才剛準備完一些制式科目的高中生呢?高中生選擇的科系便成為他一生的道路,我認為實在是太過於誤打誤撞了。也因此,轉系,我認為是很值得推薦的道路,先選擇一個不會太排斥的學校和領域,在大一時開始多方接觸,在選擇自己想要的領域,而後轉系,感覺會比蒙著眼睛填志願更扎實的多。最近讀到了岳南《北歸》中談及歷史學家何炳棣在西南聯大時曾上過教授劉崇鈜的課程,進而引發對歷史的興趣,進而棄化學而讀歷史,姑且不論其對劉教授所言是否偏頗,但他在多方修習後的道路修正我認為是身為學子可以參考的方法。

那問我當初轉系是否也是多方斟酌後的結果?我想應該不是的,我只是很盲目的因著虛榮而入了電機系罷了。我對原屬科系工業管理並不排斥,但對於環境是排斥的,因此在當時急欲選擇一個較有良好讀書環境的系所。身居第一志願的電機系就這樣程為我的目標。如果要我人生重選,我想興趣可能在建築或設計,但電機想必也還是會在選擇的行列-原因一,這門學科具有量子的科學性,同時具有應用性。原因二,這門學科畢業後可讓我避免了長達一年的兵役。


當時進入大一時,我的課表是「微積分」,「經濟學」,「普通物理」,「工業管理概論」,以及國文英文憲法體育等極度「普通」之課程。因此我的興趣點便集中在經濟學和工業管理概論上了。至於這幾門課是否有激起我對專業的興趣?經濟學頗有趣,但工業管理概論沒有,這也是後話。

2018.07.20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