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愣嚴貫心

我的書單

撰文日期:2018.12.24

《愣嚴經》

首先想稍微整理過去閱讀過與學習過的佛學資料

在研究佛學的內容時,首先學了「苦集滅道」,「佛」,「菩薩」,「四弘誓願」,這些算是名詞解釋,以及修行前的必備知識。

    其後研究了「心經」,心經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解脫苦厄的知識。而這個知識,便是「無我」,即世間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染著,當看透其中的「無常」性,才得以超脫煩惱。

    與心經的同期也研究了禪定,禪裡講到了以禪去修行,達到定之後,明心見性,觸碰到「直心」。當我們學會用「直心」待事,便能感受到無常,知道心為永恆者,而煩惱色塵為無常者。禪算是佛學裡頭偏重方法、實作的課程。

    之後因為拜訪了位於北投的「農禪寺」,我開始研究了「金剛經」,金剛經的思想是「住而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執著於世間的相,不執著世間的六塵,不執著於煩惱,然後安住於如來般的「真心、直心」當中。之後再行布施,推己及人。

    上回說了中觀。中觀的概念在於證明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之結合」,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的變化,沒有不變的相存在。所以連我們的本體都是「無常」的,故沒有一個真正永恆不變的我,進而證明了「無我」。

    於是乎,以上的知識歸納出的邏輯就是:佛學的觀念就在於「無我」,世間的一切皆是「無常」,沒有永恆不變的我。

    但是,有一樣東西永恆不變,這個東西叫做「直心」、或作「真心」。真心不是一個實相,不符合無常性。真心不屬於任何一個個體,所以不一亦不異。以「真心」可體察一切無常,知道何為正知,不執著於煩惱,也因此,佛學裡的一切修行,最終目標就是:

    明心見性。
    (即找到真心,顯現真心不變的性,讓所看到的世間的一切都得以回到他原本無常的面貌)

    於是「愣嚴經」就是一部告訴大家「真心再哪裡」的著作。

    1. 關於愣嚴經

    愣嚴經過去為印度國寶,由政治當局下令不可外傳,因此偷渡到中國已是唐朝後期。愣嚴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教人們了解「真心在何處」。

    而所謂的真心,就是「真如心」,是顯現萬物的最真實的鏡子。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修行,去看到那面鏡子,當我們看到那面鏡子,我們就能了解世界的一切萬物都只是真如心的顯相,沒有永恆不變的,唯獨真如心代表著永恆,永恆的無常性,永恆的無我性。

    而我們可透過禪的修行,去感受,讓被凡塵包圍的真如心再次透出,我們便得以獲得直心,能夠去體察萬物的變化,能夠以更心平氣和的態度去面對世間的苦難。如此才能夠脫離人間的苦,脫離煩惱,甚至能平和無私地助人。

    因為眼前的大地,眼前的光景,都來自和自己同一個本源,即永恆不變的「真心」。

    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愣嚴經

    此為愣嚴經的全名,大佛頂指的是「如大佛頭頂那般任督二脈暢通,充滿大智慧」。如來密因為「大家雖然渾然不覺,但卻悄然存在的真理」。修証了義即「靠修正而遠通」,諸菩薩萬行首指的是「最重要的經典」。

    因此全義是「充滿大智慧的,永恆真理般的,而我們靠著修行可以逐漸通達的最重要的經典:愣嚴經」。

    1. 愣嚴經內容:

    愣嚴經主要是先講一段佛陀弟子阿難在接受別請,回祇桓精舍的途中,不幸被巫女蠱惑的故事。

    之後阿難便像佛陀懺悔,說自己學藝不精,沒有把佛法學到心坎裡,於是便開啟了佛陀詢問他「真心在哪裡」的故事,希望他能夠消除學習障蔽,看到真實的世間。

    所以愣嚴經便講了
    a. 七番破處
    b. 十番顯見
    c. 別業同分妄見
    d.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e. 修証了義

    五個階段。

    「七番破處」

    七番破處的意義是要破除大家對真心的迷思,就是大家都以為心在身體裡,但其實不然,既然不在裡面,那就在外面,但那也不對。算是佛學裡頭的哲學激辯。

    七番破處一共破了七個地方

    • 破內
    • 破外
    • 破根裡
    • 破穴竅間
    • 破隨所合處
    • 破中間
    • 破不著

    內容其實大同小異,直接看結論,結論就是任何的侷限處,顯相處,能看到的,能聽到的,都不是真心之所在。

    於是為了讓大家了解真心在哪裡,佛陀便講了

    「十番顯見」

    十番顯見即從十個觀點去告訴大家,「真心」不是一種顯相,他是一種永恆的「性」。

    於是有以下十種

    • 顯見是心
    • 顯見不動
    • 顯見為常
    • 顯見不失
    • 顯見無還
    • 顯見周遍
    • 顯見無礙
    • 顯見不分
    • 見非自然、因緣
    • 見離能所

    總而言之,真心的特質是,真心沒有分別的表象,真心是永恆不滅且不會變動的,真心須靠修行才得以感受得到,真心無所不在,真心在自然中看不見,也不會在因緣中產生。凡人總在表相當中找真心,而任起妄心,因而產生諸多煩惱。

    當我們感受到這樣特質的心性,那才是真心,才是真如心,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別業同分妄見」

    這裡講到,既然真心永恆不變,為何不同的人,所看到的事物會有所不同?

    這是因為每個人,每個識,都帶有各自的業障,這個業障稱為別業,因為個體間有別業,因而產生妄見。這個人看那個人覺得漂亮心動,另一個人卻沒有這樣的感覺,這便是別業,帶動因緣,升起的妄相。那是因緣和合的成果,合也好,不合也好,如果能夠明瞭真如心,便知道對於因緣和合的結果不用刻意執著。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這裡是在旁聽講的富樓那提出的問題,既然真如心永恆不變,為何會產生自然。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困難,因為真如心的永恆,不代表不能生成外相,外相的變化本來就是因緣和合而成,若我們知曉真如心,就知道這樣的外相事物本無需掛懷,一切自然而然。

    所謂山河,財寶,你我,對於真如而言,只是外相個自的名份而已,實際上並不是有分別的東西。

    「修証了義」

    之後佛陀提到了修行,修行是為了使人能夠發掘,回到真如心本有的清淨。如此便不會無中生有,自尋煩惱。修行是一種減法,把人的根塵,慾望一直縮減下去,直到無漏的無我得以顯現為止。

    於是修行的方法,佛陀便講到禪修,講到觀息的重要性,在觀息過程中體會萬物的生滅,証得寂靜涅槃。

    愣嚴經後期講《二十五圓通》即二十五種圓通,達到觀察真如心的方法。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法門為「念佛三昧」,不是所謂單純的口唸,而是時刻保持與佛法相應的心情,以此調伏真心,見到本性。觀世音菩薩修行則為「耳根圓通」,即保持耳根聆聽,但心不受影響的修行模式。

    以此作為勉勵大家達成尋見真如心的方法。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