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期:2018.10.19
《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今年在中國和台灣,有一部劇非常的火紅,是為「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以及其續集「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這部劇作主要以三國時代為背景,並且以「司馬懿」的觀點來描述整個曹魏政權裡你爭我奪的殘酷歷史。這部劇對於軍事琢磨並不多,強調的是「攻心」,前陣子閱讀過的《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一書,也有舉這部作品的司馬懿作為「心術」的例子。
這裏並不是想對這部劇作寫心得,儘管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這部作品,雖然一路從司馬懿出仕看到其逝世,雖說是他一步步大權在握的展現,這人性醜態卻也一點一滴地敗露出來,看了著實讓人感到悲傷。
而趁著這個機會,我閱讀了關於介紹三國通史的書籍,這本《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被我當成了系統性吸收三國歷史知識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日本學者寫中國史的系列書籍的其中一本,從這本書開始,我將以此系列好好閱讀中國各朝代的歷史。這部書是由各路日本的歷史學者在經過細緻的考據,研究後,寫成的作品,裡面有諸多對於歷史的科學的判斷和猜測,也針對文化,外交等方面做了詳盡的解說,算是容易閱讀,又能夠不只獲取歷史,也能獲取文化素材的作品。
此外,本系列書也會提及一些與日本有相關的部分,如三國時代是首次出現「日本民族」的時代,日本人的初次被記載在《魏書:倭人志》裡頭,而這魏書,當然就是曹魏的史冊。
在這裏,我想將本書,以及對於三國時代的理解整理成一份資料。
【三國時代的發跡與結束】
三國時代必定是華人對於中國歷史最有印象,且最津津樂道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羅貫中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而其次,三國將整個中國歷史帶往了一個新的里程,那種歷經了秦漢兩代的大帝國,瓦解成了大個都自詡為中國正統的國家,以此為號召,進行歷史上深刻且謀略的對決,並且在過程中激發了大量的創意競爭,文學發展,清玄風氣。然而對當時的百姓而言,三國時代就是終年的戰亂,也代表了糧食的短缺,民生的疲弊,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般美麗壯烈。
三國時代始於東漢末年,主要原因來自於漢末桓帝靈帝所帶來的朝政荒弊,加以天災頻傳,而爆發了各地「太平道」起義的「黃巾之亂」。朝廷為了便於平亂,開始鼓勵各州屯兵對抗,也自此造成了各方軍閥各自擁兵自立的狀況,曹操,孫權,劉備都是在此時發跡。除了孫權掌控東吳當屬其父孫堅作為一方之霸主的自然而然之外,曹操和劉備各擁一方,大抵而言,都像是歷史的機會所促成。
靈帝劉宏之後是天子劉辨,因為外戚與宦官鬥爭,最終宦官把持朝政,宮廷大亂,於是董卓「勤王」進京,開啟了三國時代序幕。最終董卓廢除劉辨,立漢獻帝劉協,並脅迫這位可憐的皇帝遷都長安,火燒洛陽。於是引來了全國各地風雨欲來的「董卓討伐戰」。
《曹魏》
「董卓討伐戰」中,各路英雄踏進長安,漢獻帝出逃時被曹操迎到許都,自此,曹操成為漢室正統的領袖,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漢末最強的一股勢力。
在曹操在官渡之戰消滅袁紹勢力後,中國的中原地區全落入曹家的勢力範圍。西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敗給了吳蜀聯軍,自此進入了長達五十年左右相互對峙的三國時代。
其後,曹操受漢天子封為魏王,於曹操過世後,由曹丕繼任魏王之位,曹丕在位期間,接受了漢獻帝禪讓,正式建立魏朝,成為魏朝第一位皇帝:魏文帝,而數百年的漢王朝,則自此退出了歷史的巨流。
曹丕時代遷都洛陽,任用了司馬懿為尚書,推行九品官人法,並進行屯田制,大舉壯大魏國國勢,曹丕過世後,曹丕之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以宗家的曹休曹真將軍,與儒生的司馬懿陳群作為四大輔臣。曹叡時期,蜀國諸葛亮以興復漢室為名進行北伐,司馬懿以死守代替強攻,成功抵禦諸葛亮的七次北伐。其後,司馬懿又替曹叡除去了遼東的公孫淵,為魏國壯大了國力。
曹叡過世後,因無子嗣,由遠親少帝曹芳即位,以曹真之子曹爽,以及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鬥爭司馬懿,軍權政權收歸手中,並且恃權而驕,跋扈專橫,引起朝臣不滿。司馬懿在朝堂中處處退讓,稱病沈潛數年後,趁曹爽帶曹芳至高平陵祭拜時,在洛陽發動高平陵之變,捉拿曹爽,掌握朝政。
司馬懿於兩年後過世,由兒子司馬師繼承其爵位,開始剷除異己,廢除曹芳,改立曹髦為帝,一年後司馬師病逝,由司馬懿二子司馬昭掌握朝權,權傾朝野。四年後,曹髦因不滿司馬昭大權在握,遂發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感嘆,發動討伐司馬昭的宮廷戰爭,但隨即被司馬昭擋下,曹髦被官兵刺死,並且被套上政變之千古罪名。
其後,司馬昭立曹煥為帝,開始了曹魏伐蜀的行動。司馬昭利用鍾會與鄧艾伐蜀,製造兩人之嫌隙,最終達成消滅蜀國,處死鄧艾,斬殺鍾會三個重要的任務,自此,司馬昭稱帝之路再無阻攔。
隔年,司馬昭受封為晉王,又於次一年去世。其子司馬炎於同年迫曹煥禪讓,正式成為皇帝,建立晉朝。自此司馬家成為天下的實有者。
二十五年後,吳國孫皓向晉投降,天下終歸一統。
曹魏政權
- 曹操(漢:魏王,後諡魏武帝)
- 曹丕(曹操長子,奪漢,建立魏朝,為魏文帝)
- 曹叡(曹丕長子,為魏明帝)
- 曹芳(曹家遠親,司馬懿發動政變,掌握朝政,後曹芳被司馬師廢除)
- 曹髦(曹丕長孫,後對司馬昭發動政變,被殺)
6. 曹奐(被司馬炎要求禪讓,曹魏時代結束)
自此進入晉朝,司馬炎為第一任皇帝。
《孫吳》
孫吳的建立起於孫堅,孫堅是曹操的長輩一代,在黃巾之亂平亂,以及討伐董卓上有諸多貢獻。隨著北方袁紹與曹操劃地而治,孫堅也在江東吳國一側建立起根據點。
孫堅原本期待北伐,然在北伐途中與其長子孫策皆雙雙喪命,於是便由次子孫權掌權。孫權轉攻為守,開始深耕無國內政,雖與曹魏在邊界上有小量戰爭,但目的都不再消滅曹魏。孫權內心並無統一全國的目標,而希望棲身做一個地方政權,不追求中國正統。
孫吳與蜀國聯盟在魯肅的獻策中達到穩定抗魏的功效,然最終蜀國亦對吳國有非分之想,導致聯盟分裂,吳轉而和曹魏結盟,直到劉備過世,諸葛亮掌權之後,才恢復了穩定的吳蜀聯盟,直至諸葛亮過世。
曹叡即位後第四年,孫權正式稱帝,為吳大帝,孫權時代晚期,因長子孫登過世,立寵妃孫和為太子,卻也給孫和之弟魯王孫霸太子待遇,於是朝廷間出現了太子與魯王的鬥爭,最終,孫權兩者都無法訂立,廢除太子,然後斬殺魯王,結束這場奪權之爭。於是,孫權么子孫亮成為太子,在孫權死後繼位。
孫亮即位時不過十歲,因此由諸葛恪代行職權,諸葛恪一心想統一天下,屢次出兵攻曹,卻落得失敗的下場。於是,諸葛恪在爭權當中被孫峻斬殺,孫峻掌握大權,死後由孫綝續任。孫亮長大後,逐步計畫謀殺孫綝,卻因計劃失敗而被廢位,由孫休就任皇帝。孫休上任後殺孫綝,減少軍事活動,為孫吳帶來短暫的和平時代。
孫休過世後,孫皓即位,為吳國最殘暴的君主,發展出大量殘暴的酷刑斬殺大臣,民心盡失,此時司馬炎的晉軍來襲,吳國對於晉的對抗已幾乎失去了信心,最終只得投降,結束了三國的局面。
孫吳政權
孫權(自立吳大帝)
孫亮(孫權么子,後被孫綝廢位)
孫休(孫權六子,為吳景帝,殺孫綝,迫孫亮自殺)
孫皓(孫和之子,孫權之孫,為吳末帝,向晉軍投降,吳國自此滅亡)
《蜀漢》
蜀漢其實本便不能稱為漢朝的延續,僅是皇族遠親劉備在亂世當中不斷流離,直至投靠荊州的劉表之後,遇到隆中的諸葛亮,才開始找到一處可以開闢的小天地,以興復漢室為名,在地方建立一小政權。
荊州劉表過世後,由劉琮即位,劉琮隨後投降曹操,迫使劉備繼續向南逃亡,該年吳蜀聯軍,魯肅利用劉備在荊州的人望,於赤壁之戰中以小搏大,擊敗曹操,這才讓劉備得以有喘息的空間,進入劉璋的益州。
隨後,劉備發動戰爭向劉璋奪取益州,攻打了兩年久攻不下,最後靠原鎮守荊州的諸葛亮下來幫忙,才順利奪取益州,即蜀,自此,蜀即成為劉備的根據地,定都於成都。
曹丕時代漢天子禪讓,蜀國政權開始放話漢獻帝被曹丕殺死的假消息,藉此匆忙即為,成為蜀漢昭烈帝,想以「興復漢室,還政舊都」作為口號,以落實劉備政權的合法性。如果沒有興復漢室之名,劉備其實是難以在與世無爭的蜀地立足。
其後,劉備破壞吳蜀聯盟,吳國因而奪下荊州,劉備想搶奪被吳國佔據的荊州,但最終失敗,劉備鬥志全失,抑鬱而終,晚年將國政大權全權交給諸葛亮,甚至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無法掌控大局,諸葛亮稱帝也行。
劉禪繼位後,不喜國事,諸葛亮就任丞相,開始屯田,掃除安撫南方少數民族的障礙,於曹叡時期,趁魏國混亂時開始展開北伐行動。
諸葛亮一共發動七次北伐,第一次趁勝追擊,即將取長安之際,卻遭遇愛將馬謖剛愎自用,軍力大損,只得退出。其後的六次戰爭,皆因司馬懿以拖為進,導致蜀軍糧草不足,只得前功盡棄。
諸葛亮於第七次北伐後逝世於五丈原,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但舉國之內的鬥爭已無力壓制,浮上檯面,良臣多因內耗而消亡,劉禪因無治國之心,以宦官治國,全國進入了一種坐以待斃的氛圍當中。
而後,蜀國人對於蜀漢作為漢室正統已不表認同,心思趨魏者已為大眾,最終,司馬昭派兵攻打蜀國之時,姜維上報加強邊防,卻因為朝內的私人恩怨而被按下,導致蜀國根本無防守之策,最終,姜維軍力被鄧艾牽制,鍾會軍隊殺進成都,劉禪向其投降,蜀國正式滅亡。
蜀國滅亡,早了吳國二十八年。
蜀漢政權
劉備(自立漢昭烈帝)
劉禪(諸葛亮主政,諸葛亮過世後朝政混亂,最終劉禪向魏投降,蜀國滅亡)
【三國時期的文化創舉】
- 儒教的統一。
- 玄學之興起。
- 道教的誕生。
- 僧侶避居吳國,使佛教文化深入孫吳。
- 法華經進入晉國。
- 三曹與竹林七賢,建安七子。
- 魏都鄴城為往後洛陽,唐都長安格局之濫觴,京都古城也是仿此格局興建。
- 魏國美術工藝:神壺亭與神獸鏡。
- 吳國建業(南京)與蜀國成都的開發。
- 武器之開發,諸葛亮發明的弩箭,木牛,流馬為其中之亮點。
- 行書,楷書,今草之誕生。
- 紙張從包裝轉為書寫功能。
- 字跡成為一種鑑賞和收藏的美術品。
【三國時期的外交】
- 日本:
卑彌呼的邪馬台國使臣難升米於曾曹叡末期來訪,受封為「親魏倭王」之稱號。從當時邪馬台國的貢品來看實則過於寒酸,因此據推測,極可能是邪馬台國當初為拜訪帶方郡而準備供品,卻因緣際會進入了洛陽朝貢,只得將給帶方郡的貢品陳上。
三年後,邪馬台國又帶了全新的貢品朝貢,此時的貢品價量與三年前大不相同,因而推測此次才是為了晉見為王所準備。
- 越南:
越南位於吳國之南方,僅得像吳國稱臣,因此魏無以在越南的招攬上搶得先機。
- 朝鮮:
朝鮮為吳國和魏國競相招攬的對象,吳國透過海路,使被魏國樂浪郡壓迫而南撤的高句麗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