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別讓生命的單薄,奪去你心中的厚度

我的書單

撰文日期:2018.10.03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買回來後的三天,就迫不及待的將這本書給讀完了。當初會對這本書有興趣,是看到 @囧星人 對於本書的介紹,裏頭講到「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刻意而為之的」。我深深對這句話感到好奇,所以購置了此書。

這本書以「印度哲學(也就是佛學)」為主要論述基礎,作者也是一個行走西藏印度,專為推廣佛學教育的學者。相較於對我們強調佛教的禮俗,作者陳述了佛學裡關於「無常」「因緣和合」等理論與其在生命中的使用。

對我而言,書裡對我最為衝擊的部分是,教導我們關於面對「死亡」的心態,以及正視死亡所帶給我們的人生意義。當我們率先了解死亡,我們會知道人生無論多麼慘烈,多麽光芒萬丈,最終一切都會崩解,死亡是人最終極的失敗,是人無論如何,都無法抵抗的失敗。然而,死亡卻也是人生最大的救贖,它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終不免一死,不如放過自己,人生沒有所謂的完美,對於一切的不安與恐懼放開心胸,坦然於心」。

因為我是個容易不安的人,無論是面對未來的人生,深怕踏錯一步路,全盤皆輸,以及命運不給自己機會等等。或是與人的相處,深怕自己的行為不符合別人喜好,獲得他人的惡評價。儘管我也正努力強迫自己刻意忽略這些不安,盡可能的回歸本心,盡可能地放過自己,但總會有某一刻,我會習慣性的緣過去與緣未來,迫使自己再次回到不安當中。因此我對死亡的章節感受甚深,如果理解人的一生中不免敗在死亡的命運下,那我們何苦要逼迫自己。這是我感觸最深的部分。

如果我們不要追求完美,不要讓社會的價值觀框住了我們,能容許自己面對「失去」,這宇宙中最自然的東西,則人生或許根本就不足為懼,不是嗎?

本書主要分成三個題材,第一是講死亡,第二講感情,第三講快樂。以下針對本書最個簡單的整理:

【生是意外,死是必然】

🌳 死亡教育之必要性:

  • 印度哲學建構死亡為裡所當人的事。

🌳 中國思想強調「生死對立」,而印度哲學則強調「生死同存」

  • 死亡毀滅為必然,得到越多,則煩憂越多。

🌳 我們必須學習面對死亡,因而得以坦然面對一切恐懼

  • 當我們認識到對於死亡,對於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束手無策,則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使內心坦然,毫無畏懼。

🌳 不要為了「怕失去 (恐懼)」而做,要為了「想要」而做。

  • 學會拒絕自己無法勝任的事情,或是因恐懼而不得不為的事情,因為死亡教導我們「人生有極限,人必須先學會放過自己」。

🌳 包容別人,即為理解他人心中的恐懼。

  • 人經常為了恐懼,而做出各種自私的決定,要化解與他人的衝突,首先要理解他人的恐懼,安他人的心。

【情感的力量】

🌳 隨心所欲的做自己,不能稱為真誠。想要維持所關係,就不可能隨心所欲。

  • 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刻意而為之的。自然而然的事物是沒有價值的。

🌳 要保護珍視的東西,就得掌控主控權。

  • 文中講到「軍師聯盟」的司馬懿,大概看一下劇就會懂那種掌握主控權的意義。

(撰文之時我也已經看完第一部了(笑))

  • 對感情付出太多,沒有給對方舞台,可能讓對方找不到自己的意義,而使關係破滅。
  • 對感情付出太多,也可能使自己感受不到對方的價值,導致自己漸漸疲憊,終而使關係破滅。
  • 對感情付出太少,則將主控權拱手讓人。

🌳 創造情感波動者,才能創造主控權。

  • 因為動物都是需要被情感波動的生物。如果人們只不停地餵養物質享受,而缺乏深層的感情交流,則一段關係終將變得乏味乾涸。

(不要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 分離,死亡才是必然。

  • 緣分相聚是不自然的,所以若要維持「聚」,則需不停的努力,刻意為之,而不是「做自己」。

🌳 對於感情,保持不畏得失,坦然的心才是上策。

  • 不利用單一價值衡量人生,看清自己的優勢,以自己的優勢待人。
  • 認識因緣和合與無常。

【真正的快樂】

🌳 社會不斷利用資本與消費主義,去建立價值觀,以為一切的不安,都可以用錢解決。

🌳 事實上,擺脫物質的控制,看清本心,才能獲得快樂。

  • 印度哲學中的「快樂」是「寧靜」的意思,當內心獲得某種寧靜和諧,才可能達成真正的快樂。

🌳 展開快樂的首要任務即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習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放過自己。

  • 思考印度的社會,一個極盡不完美的社會,和日本的社會,一個極度追求完美的社會,何者能夠帶來較適當的心理快樂?

🌳 看清楚何為「需要」,何為「想要但不需要」,多一份想要,則多一份煩惱。

タイトルと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