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期:2018.09.28
《對於童年心理的治療系列》
今年度順著心理治療系列的風潮,又追加看了幾本關於著重於童年的書籍。在近期的市場上,以「情緒勒索」「被討厭的勇氣」為首的療癒類書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而且有越來越旺盛的趨勢。這類的書籍在亞洲市場成為一種顯學,這與過度壓抑的亞洲社會文化脫離不了關係,無論是中國,日本,或是台灣,都有這樣的趨勢出現。
而這當中的書籍,有很大部分從根源,也就是從一個人的「家庭教育」「成長時代」開始探討,很多人行走在社會上,會不斷做一個看人臉色,過度壓抑自我,讓自己的人格與聲音消失在人群中的角色,導致自己陷入焦慮,憂鬱,甚至走上死亡一途。而這樣的悲劇,有一大部分原因便在於,過去的自己,也被教育成了一種「你如果沒有乖乖按照他人的話去做,你就沒有價值」的人,活著僅成為滿足他人的工具。因此「家庭教育」成為首當其中被關注分析的對象。公視最近上演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便是這個關注被提到檯面上的一個例證。
儘管過去的教育與現今的教育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何過去的社會並沒有出現這種「心靈療癒」成為顯學的狀況?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為,經濟環境,因為過往經濟的榮景,過去的社會有很大的一部分,在壓抑自我之下,容易獲得較高的報酬,而培養出了認為「為了迎合社會沒有什麼不對,反而可以得到相應的好處」這樣的觀念,相較之下,現代社會經濟狀況不佳,對於一切財務事務已變的錙銖必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即使「迎合社會」,仍無法得到相對應的報酬,因此社會的氛圍便傾向推動「因為過去大家都這麼壓抑,所以你也該這麼壓抑」的教條,於理完全沒有說服度,於利益上也無優勢,因而導致那些乖乖尊崇教條的人們罹患了「犧牲自己的憂鬱」。
其二為,過往的亞洲社會本就不鼓勵重視自我,療癒自己的內心,這樣的活動,心理諮商,憂鬱症被社會認定為很可恥,無臉見人的症狀,因此在貧窮,戰亂的時代,對於心理的照料本就非掛心之事。相較於此,西方的心理探討很早就已開始,人們對於心理諮詢也是很理所當然的態度,在現今國際化的環境裡,「心理治療」這樣的學問漸次進入亞洲,也算是西化過程中的一環。
🏛️🏛️🏛️🏛️🏛️🏛️🏛️🏛️🏛️🏛️🏛️🏛️🏛️
本文整理近期閱讀的兩本,
其中一本為《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因為標題相當聳動,作者為「提分手的勇氣」的作者加藤諦三。主要便是在探討童年的陰影對於我們面對社會教條的困境。
「因為我們太害怕不遵從社會的教條,會失去他人的認同,會失去自己的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將自我最小化,以滿足一切社會的要求」
而我們之所以會將自己最小化,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時代」的自己,因為雙親的不成熟,而常患有「擔心被拋棄的恐懼」。
這是關於本書對於童年造成現今悲劇的分析。
但是但是,是否這就表示,一切沒有轉圜的餘地,當我在童年接收到這樣的恐懼,接收到這樣的教育,則一切便萬劫不復?其實不是這樣的,於是第二本書《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會告知,儘管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格,由童年的環境做了決定,自我仍能有可控的機會,這在於我們願不願意療癒自我,然後去消化童年的這些恐懼。
🏛️🏛️🏛️🏛️🏛️🏛️🏛️🏛️🏛️🏛️🏛️🏛️🏛️
➡️ 關於《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這本書和「提分手的勇氣」語氣相當,是一本共鳴很強的書籍,個人認為內容章節分類上並不順暢,但是整場閱讀下卻足夠精實精彩,不會因為分類不清而感到累贅,對於童年心靈療癒算是相當推薦的一本書。
🗨️ 為什麼乖孩子是個問題?
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因為「聽父母的話」,而得到褒獎,慢慢的養成一種,「我必須要做些什麼,對別人才有價值」的心理,因而產生自我價值的低落,必須靠著滿足別人,來達成自己對自己的認同。
不成熟的父母樂於將孩子培養成「聽話的孩子」。而對於成熟的父母而言,即使孩子「不聽話」,也不會因此拋棄孩子 (「我沒有你這種孩子!」),不會排斥孩子,這讓孩子得知「即使你什麼都不做,你也是很有價值的」,進而養成對自我價值飽滿的人格。
🗨️ 導致「悲劇的乖孩子」的不成熟的父母
- 對於孩子有過分的愛和支配慾,認為孩子如果不聽話,便不是愛自己的人 ( 這也跟父母本身童年有過「心理被拋棄」的經驗有關 ),孩子被迫成為父母精神的犧牲者。
- 經常將其他的事情遷怒孩子,或是以勒索言語對孩子進行強迫性的對待。這會導致孩子產生雙重的束縛,一方面必須表現堅強以迎合父母當個乖孩子,一方面又必須假裝柔弱以滿足父母需要被孩子崇敬的心理。孩子從中反而會被迫成為一個比父母更成熟的人格,成為真正的「有實無權家長」,而加重孩子內心的束縛和無力感。
🗨️ 乖孩子的悲劇
- 養成不安的性格,遇到事情,首要任務是犧牲自己。
- 對於周遭的世界抱持著不信賴感 ( 原生不信賴感 ),因為自小父母便不是自己的依靠,自己是一路靠著喬裝與扮演存活下來,這一路只能戰戰兢兢地走下去。
- 不允許真實的自己存在,會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他人所不喜愛的,產生自我消滅的心理狀態。
- 將憎恨壓入潛意識當中。因為與其受人不認同,他們會選擇先壓抑內心的想法,以滿足他人為己任,任何的不滿都只能積壓到心裡。
- 憂鬱症,隱忍的家暴者。
🏛️🏛️🏛️🏛️🏛️🏛️🏛️🏛️🏛️🏛️🏛️🏛️🏛️
➡️ 關於《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本書從許多面向討論童年的陰影,「好孩子」僅是其中的一個篇章,其他篇章還包含「完美主義」「內向」「敏感」「自律」「容忍度」「空虛」「彼得潘症候群」「過度」「失望」「脆弱」等等童年陰影下的症狀,並且指示:人格可以被改變,也稍微談論了關於伴侶的選擇。
這本書的內容堪稱扎實,是可以消化很久,很值回票價的一部作品,至於立志方面,我的共鳴在於「好孩子」「完美主義」「內向」「敏感」的面相,而本書的目標也是希望讀者能夠好好認識自我,並且學習改變。
以佛學的觀點來說,童年的遭遇其實就是我們識中所帶來的種子,那是一種掛在我們身上無以控制的業障,因此與其掛心於童年,把握住現在,努力朝向我們能改變的部分,是最能夠治療我們的方法。
🗨️ 人格的依戀類型:
- 安全型 – 成長過程中父母能夠穩定的給予照顧和回應,則孩子成長後不會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此為安全型。
- 痴迷型 – 父母時而滿足,時而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則孩子會陷入渴求滿足的痴迷型親密關係。
- 恐懼型 – 父母在童年完全無法給予回應,孩子因而發展出害怕親密關係,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態。
- 疏離型 – 父母在童年完全無法給予回應,孩子將經驗轉為憤怒,轉化成一種獨立,無所謂的態度。
🗨️ 人格的依戀類型在成人後是否可改變?
可以。從心理學家的研究中發現,依戀型是會隨著戀愛過程而改變,可以變得更不安,或是更安全。
🗨️ 如何改變人格的依戀類型?
- 了解自己的依戀類型
- 保持自我審查,安撫自己,對自己說「沒關係」。
- 有意識地,主動學習更好的相處方式。
🗨️ 母子關係所帶來的影響
- 健康的母子關係:如果母親在孩子成長時給予完全的安全感,孩子會覺得很有價值感,對於外界環境會勇於冒險,獨立,堅強,因為母親會永遠支持著他。
- 不健康的母子關係:不可對母親說不,不能質疑母親的不是,這樣的關係會讓孩子漸漸養成一種恐懼,不願坦誠自我,對親情感到厭煩的狀態。
🗨️ 父子關係所帶來的影響
父親在親子關係的角色,為家庭之決策,目標在產生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父親的鼓勵可讓孩子對於人生規劃,有啟動的效果,提升孩子勇氣,和抗壓能力。
🗨️ 機能不全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所謂機能不全的家庭,及父親或母親沒有適當的達成孩子成長中的所需的尊重,愛護,自由表達等等的機能,並非是指夫妻不和睦,單親,雙親,家暴等問題。
機能不全家庭會產生的孩子
(1) 好孩子:為了迎合外界環境而喬裝成成功優越偉大完美的孩子,其內心的悲傷,憤怒被完全的壓抑,無法容忍犯錯,總是只能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活著。
(2) 失落的孩子:因為外界不重視自己,而漸漸變得內向,安靜,不願與外界對話,隱藏自我需求,將自己閉鎖在無力與孤獨之中的孩子。
(3) 問題孩子:家庭因為大人自己本身的問題而失敗,卻被迫承接罪責的孩子。例如有些父母會把婚姻的不幸怪給自己的孩子,那些孩子最終會變得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叛逆暴力,而也剛好成為問題家庭的「代罪羔羊」。明明是父母失和在先,卻怪給孩子,導致孩子叛逆,然後便可名正言順的稱叛逆孩子為家庭失和的問題根源。
(4) 吉祥物:為了緩和家庭問題,而自我解嘲以維持家庭的和樂,看起來幽默的孩子,其背後可能是為了掩蓋其內心的孤獨與悲傷。
🗨️ 影響我們人格的因素
(1) 胚胎
(2) 環境 (也可能胚胎影響環境,例如胚胎讓孩子乖巧可愛,因而得到更多疼愛,也因此讓成長環境變得更受寵)
(3) 嬰兒時期的親子關係
(4) 早期的家庭教育
(5) 自己對自己人格的塑造
- 即使(1)(2)(3)(4)項無法改變,我們仍能在(5)當中盡力的改變自己,療癒自己。
🗨️ 如何讓自己的人格脫離童年的陰影
(1) 與原生家庭分離,劃分責任,但不表示因此就需要跟原生家庭交惡。
(2) 掌握自己自主的能力,如經濟自主,或決策能力。
(3) 掌控自己的情緒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所談的內容極廣,因此,僅就人格的養成,以及書中對於「人格可否改變」這件事情加以整理,關於童年的困境,雖然我們可以怪罪給過去家庭所提供的教育,然而,事已成定局,與其怪罪,主動在自己人格的可調部分當中去調整,建立自己的情緒邊界,提升自己不受原生家庭控制的能力,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些都是能使自己擺脫過往童年痛苦的重要方法。
至於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我認為,可以從班夏哈《幸福的魔法》一書裡面的概念來談,即是,每天,盡可能下意識去做一些能「提升幸福」的抉擇。如「對別人發脾氣」與「不對別人發脾氣」何者為優?「每天聽一點音樂」與「不要聽音樂」何者為優?「每天放鬆」與「每天緊繃」何者為優?下意識地去選擇能提升自己幸福的選項,就能夠漸漸改造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