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期:2018.03.05
【禪的體驗】
「禪修」是最近很敏感的一個話題,主因是前一陣子的Seafood確實是登上了話題的版面。個人也很能理解把禪修脫離教育意義和進入類似老鼠會等級的組織架構是如何的遭人詬病。
近期有到法鼓山學了基本的禪坐技巧,並且再閱讀關於禪的教育書籍之後,覺得真正的「禪」與市面上大家所印象深刻的「禪修」有很大的出入。真正的「禪」應當是教育性的,而且是令人感到舒服的東西。例如我們到京都的寺院所遇見的「枯山水」,所隱含的便是「禪」,「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可以無所不在的神奇境界,「禪」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就跟上回講到「佛學」的教育一樣,唯一的目標就是「去除煩惱」。而「禪」就是佛陀所謂六波羅蜜的其中之一,即「禪定波羅蜜」。
大家所以為的禪,似乎都是坐在方墊上,然後靜坐,就是一種禪。但其實禪比大家想像的還要更寬廣。禪的重要教育就是告訴大家「現在觀」,也就是「尊重現在你在做的事情」「專注當下」。所以禪是一種訓練,訓練我們對於生活中任何當下在做的事情保持專注,而廣泛而言就是「生活禪」。
邊吃飯變看電視?這表示你不尊重「吃飯」這個動作,也不尊重「看電視」這個動作,吃飯時僅是手亂巴著碗裡的飯,不知吃的是什麼東西,看電視也是眼睛稍微注意著畫面,但心思還想著要巴下一口飯。這樣的「分神」,是人生很容易產生煩惱的原因。
我們正和另一半出去約會,但腦裡想到的都是明天上班要開的會議,想的焦慮,另一半說的話都沒放在心上,導致最後另一半不開心,對開會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幫助,而造成人際,生活上各種困擾。
這就是「禪」要教導我們的事情。
「專注現在」,「對無法控制的事情自然的放下」。
這個概念就跟念佛要誦經的概念一致。
誦經是讓我們專注在每個字上面,然後抑制所有腦裡產生出來的妄念,當我們習慣這個「放下」的流程,我們就能夠「無我」,能夠「專注現在」。
所以禪學會教導,吃飯就是專心的吃,感受每個咀嚼的當下,感受食物的味道。
看電視就是專注的看,觀察每一個細節,全神貫注的去掌握。
約會就是專注的約會,未來的事情,過去的事情,都和現在沒有關係,現在的工作就是約會,未來的事情無法掌控,該來就會來,沒什麼好擔心。
所以聖嚴法師在主持禪七時,都會跟大家說「孤立自己,現在進到禪堂的你們,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你就是現在,過去的你,跟你沒有關係,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跟你沒有關係」
這就是「禪」的目標。
僅僅是,坐在方墊上打坐的這個動作,是讓人更快速進入禪定的方法,也成為佛教裡頭培養禪定的法門。固定的禪坐是保持人習慣「專注當下」,也因此坐禪習慣的人會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專心的傾向。
當然佛陀所教育的目標,它把坐禪推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超越「天人合一」,超越「四禪八定」,達到「滅受想定」,也就是無我的境界,當禪坐能夠除掉我執,則在日常生活中也才能夠自然的擺脫煩惱,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心中有一個「我」存在的緣故,沒有執著,則不生煩惱。
當人無我之後,則能夠開始「參禪」,也就是以探求內心的概念去尋找一個未知的答案,這種答案不是思考出來的,而是一種靜心之下自然蹦出來的答案,於是便有所謂的「禪機」「參話頭」的中國式禪學的出現,當整個「話頭」參到最高境界時,會產生悟境,能夠自然的理出一種外人看起來跳針,但實際上卻是悟透的人能夠感受出來的智慧。
(關於悟境是很玄妙的一門課題,閱讀上的概念是這樣,但以尚為開悟的「我」,很難參透這種神奇的概念)
但悟境也好,禪修所產生的神力也好,那都不是禪修最要緊的事情,所以如果想要禪修,不該以達到開悟,獲得神通為目標,因為當我們對此產生執著,就等於放棄了現在觀,就等於持續抓著這個「有我」,則就失去了禪修的意義。
禪的目標就是「人生的精進」,精進自己去「去除煩惱」,精進自己去「放鬆」,精進自己去「拋棄我執」,重點在於「精進本身」,也就是我當下在做的事情,關於開不開悟,關於坐禪當中感受到的神力,都不重要,不要去抓住他,不要去享受他,心中當下就是「坐禪」「坐禪」「坐禪」。
這就是禪的概念。
–
光禪的開頭就寫了一大段,畢竟禪的體驗很有趣,只要想通了就能夠去感受生活的各個層面,是一門博大的學問。
本文目標在於整理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一書裡頭,對於「禪」的歷史,以及初禪的整理。
–
〖禪的歷史〗
『印度』
古印度在佛教以前便有「禪 (dhyana)」的方法出現,目標是用以去除塵世的煩惱,顯現勝者的智慧。
其後印度的「瑜伽派」首先將「禪坐」變成一種正式的修行法,記載於《瑜伽經》當中,瑜伽的禪坐注重禪定,而最終目標是讓自己與自然神「天人合一」,也就是感受自己與自然融合為一體,進入「神我」的境界。
釋迦摩尼在創立佛學之際,他融合的瑜伽派的禪,建立了「禪坐」的階段,首先是最終達到瑜伽派「神我」境界的「四禪八定」。
- 初禪 – 除去感知
- 第二禪 – 除去心神的混亂,在此達到身心俱靜。
- 第三禪 – 身心俱靜的喜悅充滿全身
- 第四禪 – 呼吸達到細長緩慢,趨近停止,能觀身之不淨,觀受是苦,觀心之無常,觀法之無我。
以上四禪除去心中的「欲」
- 空無邊處 – 看空一切事物
- 識無邊處 – 感受人的識是恆常久遠的
- 無有所處 – 破除所有的執著
- 非有想非無想處 – 一切看空之後,感受到念頭穩定平靜,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即「神我」
以上為「四空處」。
瑜伽經的目標即到第八階段,而釋迦摩尼認為第八階段保持了心念平靜,但心中仍「有我」,所以當「有我」存在時,我們在凡間行事的過程仍很可能因為煩惱和我執而在處破除禪定的姿態,所以釋迦摩尼加入了第九式,作為最高階段。
- 滅受想定 – 除去一切「我」,完全的無我,當人完全拋棄一切我,即使在凡間,也如佛土一般清淨,且能捨身奉獻。
『中國』
「純禪時代」
從達摩來到中國,至六祖惠能之間的190年間,以佛法修行,沒有宗派之別,為大乘佛教的思想,鼓勵坐禪,但沒有棒打,話頭等禪機的制度出現。
「禪機時代」
禪宗六祖惠能之後,主張對進修禪者用緊逼的方式,用棒打,吆喝,逼弟子開悟,弟子就像是後面有人不停追逐的那般拼命地練禪,參禪,直到放下一切我執,達到開悟的境界。
「公案禪與默照禪」
唐末之後中國之禪宗已達到成熟的地步,開發出「公案禪」與「默照禪」兩種工夫,「公案禪」是提供一個公案讓弟子參禪,排除妄念,起大疑情,並且用緊逼的工夫讓弟子不斷的向前。「默照禪」則是寧靜的工夫,讓人自然沈澱妄念,讓內心如明鏡般的澄淨的修行工夫。
〖禪坐的方法〗
- 準備禪墊與禪枕,以及浴巾大小的方巾。
- 穿著舒適寬鬆的衣物坐上禪枕大約1/3的空間,雙腳盤坐置於禪墊上。
- 頭部運動
- 三次深呼吸,排除一整天下來身體累積的晦氣。
- 開始坐禪,七支坐法,採取單盤或雙盤,方巾蓋住整個腳步,手持法界定印。
- 全身放鬆,眼睛放鬆至半閉狀態。
- 數息法:感受呼吸,並計算呼吸數目,由一數到十(也可相反,或其他數法),不要控制呼吸,自然的觀察呼吸的進出,數息間如果開始有各種念頭跑出來,都是妄念,我們的身體現在就是在坐禪,就是在數呼吸,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都與現在無關,只管放下妄念。如果妄念導致忘記數到第幾下呼吸,則從頭開始數。產生妄念為人之常情,只要覺察自己正在產生妄念,盡快放下即可,不要糾結妄念的內容。
數息的七個階段
(1) 尚未坐禪前,身心不統一,心經常掛著過去的事,未來的事,其他與身體正在做的無關的事。
(2) 初期階段:連續的雜念經常擾亂數息。
(3) 專注數息後,慢慢連續雜念減少,可以讓數字自然流暢的數10分鐘以上。
(4) 連續雜念消失,但細微的雜念仍偶爾產生,但不干擾數息。
(5) 內心被 我 呼吸 數字 三個項目給佔據,「我在數息」是唯一的念頭。
(6) 當極度放鬆時,呼吸非常非常緩慢,幾乎趨近於沒有呼吸,也沒有數字,身體念頭僅剩「我」。
(7) 專注在觀察一直未出現的呼吸裡,我也消失了,進入時間空間我都毀滅的虛空,感覺超越一切,即為悟境。
- 禪坐完畢(引磬聲響),心先動,之後開始微動身體,睜開眼睛。
- 全身按摩,從眼睛,臉頰,耳朵,頭,肩膀,手,背,腋下,腎臟後方,大腿,膝蓋,小腿,腳踝。
- 下座。
*禪坐的過程腳一定會越來越痛,僅記得數息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腳痛不影響數息,專注感受腳痛也是一種妄念。聖嚴法師說他練了數十年腳還是會痛,所以不需要理會,將腳痛視為一種逆境,數息就是日常生活中擺脫逆境的專注力。
*禪坐的過程不要追求悟境,禪坐的目標就是「修行」,為了禪坐而禪坐,為了「練習身心統一」而禪坐,悟境什麼的都是修行之後的副產品,不是終點,也不是目標。
*任何禪坐中所感受到的「身體變輕」「聽聲音變得很清楚」「嗅覺變的靈敏」「感覺自己有神通」這些都不重要,不要抓住這些感覺,目標仍是數息,數息即是「現在」,禪坐的目標是練習「活在當下」。
〖禪坐的優點〗
禪坐的優點,當然,如同佛陀所說,有助於放下我執,進入涅槃,證得一切無我。但如果將目標放在這裏或許過於玄妙,身為人的我們也不一定很容易拋棄一切無我,但至少從醫學上,禪坐有相當多的好處。
而主要的好處必然歸功於「放鬆」,其次是蓄積能量。
我們的日常都是不停的在消耗腦力,體力,聳肩,站立等等狀況下進行,幾乎沒有一刻是我們全身放鬆,然後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的狀態(除了睡覺,但睡覺血液流動會變慢),而禪坐就是一個讓我們在清醒時放鬆調心的方法。
因為全身放鬆了,原本聚集在腦部,頸部的血液都可以釋放到其他的部位去,而讓身體的各個部位都達到健康的效果。
關於禪坐與健康,可以參考
(1) 哈佛大學神經學家的研究
(2) 日本京都大學佐藤幸治博士關於坐禪的十種心理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