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期:2017.12.15
《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討厭的人》
我們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著,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我們討厭自己,我們自卑,然後努力的迎合別人,直到發現別人沒有給予我們適當的付出時,我們開始憎恨對方,開始感到焦慮。
但我們還是繼續的迎合,繼續的焦慮,直到內心變得扭曲。看到親密的人就感到厭惡,但是離開又感到惶恐。
於是就讓扭曲的日子日復一日,直到憂鬱崩潰邊緣。
–
這是某些人的常態,這種人是一種「精神官能症」的患者,因為害怕寂寞,害怕孤單,為了避免空虛,寧可選擇繼續待在討厭的人身邊。
這些人的價值是由「他人所評價」,如果沒有他人的認同,則這些人會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他們是一群自我價值低落的人類。
這樣的人,心理依賴心極重,會覺得我必須要讓別人有好的評價,所以我必須去顯現別人心目中的我,而不是真實的我。這樣的人,心理是不健康的,當人無法善待自己時,會開始產生不安,焦慮,然後贈恨。
心理健康的人不是這樣,他們因為喜歡才會接觸,不喜歡就不會接觸,開心的話會感到喜悅,不開心的話就會直接明講,會感到生氣。他們的愛情是因為愛而結合,不愛了就會離開,不會有某種必須相互糾纏,依賴別人的心理。在他們的心理,真正的自我價值就是自己給予的,跟別人沒有關係。
這和家裡的教育有關係。
父母如果對孩子有強烈的依賴心,希望孩子認同自己,則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被迫考量「為了父母,而不是自己,我必須做什麼」的思考路徑。
不受父母支配的孩子因為無法支配,反而能夠自在的活著,而受支配的孩子則產生了「親子角色的互換」,把自己當作工具,只得迎合別人,而也使得自己活著「優先迎合他人」的情緒越演越烈。
–
所以這裡要講到另外一個特質:善良。
因為天性善良,所以我們太過於去考量他人的想法,反而造成了自己被支配的弱點。
這種弱點最後變成一種懦弱,因為不習慣為自己著想,所以會認為與其克服自己的內心,去與對方爭取自己的權利,不然隱忍,不如迎合別人,然後持續地造成內心的扭曲。
所以愛默生的名言「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不然等於零」
成為一種否決純粹善良的評論。
–
於是在我感受「精神官能症」、「善良」、「高敏感」、「被討厭的勇氣」、「情緒勒索」的關係後。
我認為是這樣:
一個人出生,家庭教育背景等會讓個人生成程度不等的:
- 高敏感心理
- 善良
- 高敏感心理+善良
這樣的心理會在家庭教育的傾斜上,很容易塑造出
依附性敵意的精神官能症
也就是為了迎合他人而犧牲自我,直到他人無法良善對待自己時,產生的「雖然憎恨,但為了讓人覺得自己很好,必須繼續迎合」的惡性循環。
這樣的人很容易受到「情緒勒索」,因為被勒索時,如果不先以別人的想法為歸依,就無法得到他人認同,而內心不忍傷害他人的善良,易對於他人難過而掛心的敏感心理,都讓這樣的情緒勒索順理成章地進行。
而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先
- 喜歡自己,相信沒有人認同我,我仍然有價值。
- 建立「被討厭的勇氣」
- 耐得住寂寞的力量
–
寫完這一大串,就會發現這就是我的心理。
一種充滿毛病的心理狀態。
很容易產生心理的疾病,以及莫名的焦慮。
所以唯有傾聽自己的內心,拿出勇氣,才能獲得美好的幸福。
–
參考書單
- 《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討厭的人》加藤諦三
-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慕顏歌
-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 《情緒勒索》周慕姿
- 《高敏感是一種天賦》伊莉絲桑德
最近為了解決心理毛病真的很愛看一些增加自信心的書籍,
我認為
論值得看與能夠觸動心弦的排名,應該是
1>5>4>3>2
2雖然也是網路名書,但我評價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