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蔡康永在「情商課」裡所提到的。
我們的身上貼了很多應該標籤。
這些應該標籤定義了我們該有的樣子,無論是來自自己,來自家人,來自社會。
「你應該是一個聽話,讓爸媽放心的乖孩子」
「你讀名校,未來應該要賺比較多的錢」
「你賺的多,應該付出多一點」
「你應該腳踏實地,不要胡思亂想」
「你應該要結婚,否則沒有人幫你料理生活」
「你應該要生孩子,否則老了沒有人照顧你」
「你應該要主動去關心別人」
「你應該買間房子,這樣人生才有保障」
「你應該外向,多跟人接觸,多交朋友」
「你應該要多多存錢」
「你是我們裡面最厲害的,你應該幫忙扛起責任」
當我們在看自己身上被貼滿的標籤時,我們發現自己的情緒容易受標籤影響,我們開始因為沒有達到標籤而感到罪惡,我們覺得那些標籤好像對,但又覺得好像哪裡不對。我們精神的某些層面,也真的就這麼認同標籤裡所寫的那樣,以為標籤上所說的都是真理。
然後我們把真實的自己塑造成標籤上所寫的那種角色,可能是社會給自己的形象,可能是家人給自己的期許,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自己,我們以為自己真的是標籤上所寫的那個樣子。
於是,我們越來越看不清自己。
但我們是否真心靜下來問自己。
我們真的想要成為標籤上的樣子嗎?標籤上所寫的那些,真的是我們人生中想追求的價值觀嗎?
標籤上的所寫的不一定錯誤,也不一定對,只是,每一項都值得我們靜下來捫心自問,這項價值是否是我想要的。
「我應該賺很多錢」
假定這是我的標籤,我每天為了錢忙忙碌碌,焦慮惶恐,甚至開始懷疑人生。則或許我該思考「我是否該賺很多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再繼續問下去「我為什麼要賺很多錢」,如果我的內心回答「為了將來的穩定」,那可能可以繼續問下去「沒有賺很多錢就沒有將來的穩定了嗎?」「只顧著將來,那現在呢?」
試著去打破所有的應該標籤吧!
–
近期剛看完一部日劇「獣になれない僕たち」,即新垣結衣主演的「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裡面講述著一個總是帶著微笑,承擔著「大家眼中的好人」「大家眼中努力的人」「大家眼中有能力的人」這樣標籤的女上班族,在酒吧中與一位男子不斷的對話後,漸漸卸下人生包袱的過程。
畢竟這是日劇,感覺上好像說放就放,但實際的人生其實是在不斷掙扎與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成長的,每日對自己發問,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並且陪伴自己對抗過去根深蒂固的,不屬於自己的標籤,是一輩子的課題。
人生很苦,何不把精神花在更值得自己追尋的事物上?
–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應該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