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生活開始。我打算先從經濟學講起。
還記得大學剛搬進超破舊的光二宿舍的第一個禮拜,便面臨了成大的開學日,開學日之後,選課,以及必修的課表都陸續上了軌道。課表上的課程其實還算了無新意。大一個課程無非就是「普通物理」「微積分」「普通物理實驗」「英文」「憲法」,以及對系上課程做概略介紹的「工業管理概論 (工概)」這類看起來就沒有實質感受到大學新生活來臨的課程。然而其中有一處最大的亮點,那就是身在管院的必修「經濟學」。
第一次看到課表時,覺得這大概會是我最期待聽到的課了。還記得第一次去上課前,我還跟同宿的室友聊到一大早要上經濟學,不知道會不會打嗑睡,只見那位室友一副充滿希望的對我說「搞不好很有趣啊!」然後從第一堂課之後,我就再也沒看過那位室友去聽過了(笑)。
不過既然那位室友不去上課,那也表示經濟學課程似乎是一堂不太令人期待的課。
沒錯,當時的經濟學的老師教的實在是很難勾起學生學習經濟的慾望。我記得那位老師名叫羅竹平,履歷挺妙的,是台大電機系畢業然後在美國拿到經濟學博士的莫名神人。然而老師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他有非常嚴重的口吃,而且英文發音實在不太標準,從那位老師後,我突然開始對於那些從美國拿到學位回來的教授們的英文發音都不抱著太大的期望了。就當作大家都是理工出身,對英文本來就不在行好了(嘆)。
雖說經濟學老師教的不是很理想,然而由於經濟學原理夠簡單的關係,閱讀原文書課本也是相當好懂。因此其實經濟學對我而言算是相當言之有物的大一課程。經濟學原理分成上下兩學期,上學期講個體經濟,會有需求和供給的曲線,然後漸次參入稅賦等外在因素進去,下學期的部分,則講總體經濟,會將個體經濟模型變成集合模型,並且有提到通膨之類的現象。對於一個對經濟情勢萌懂得大一新生,經濟學其實是很好去理解經濟基本狀況的一門學問。但至於問到對於現今經濟現象,理解財經新聞是否有用。我認為可以懂得「需求減緩」「供給增加」「漲價」「削價」等等比較基本的概念,至於有價證券相關的知識,經濟學則是無法滿足的。
關於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還有兩門系所專業的必修課,一門為「工業管理概論」,為上學期課程,一門為「資訊管理概論」,為下學期課程。這兩門課程理論上都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系所在做什麼所設計,可惜的是我在這兩門課程聽來,都無法體會工管與資管的吸引之處,這或許也是我逐漸想退出工資管系的原因之一。工業管理概論老師很少按照課本介紹,平常好像都流於聊天居多。而資訊管理概論當年度的授課老師呂執中引進了所謂的「哈佛個案討論」的課程介紹,每週要閱讀一個課本上的個案,英文艱深難懂,閱讀的學生甚少,課堂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因為組員大多沒有唸書,最後完全流為形式,也無法深入了解這門課到底想教導學生什麼。我僅僅理解工業管理是讓工廠的排程,運作更效率化,而資管則是將商業的功能軟體化,僅此而已。
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