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的力量》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一書。出自哈佛大學Richard J. Davidson的研究團隊,與科學記者Daniel Goleman共同合作的一本著作,兩人皆對印度禪修系統有相當程度的訓練與理解,並希望透過各種醫學儀器和科學研究,來證實禪修對於大腦的影響。
儘管禪修的模式與門派繁多,讓整個科學的歸納與鎖定變得繁雜,然而其結論是正向的,禪修的訓練最終可以轉化大腦運作、改變神經迴路、達成人心走向「抗壓」「抗憂鬱」「高同理心」「高專注力」「目標感」的運作。
這是一本以科學來驗證禪修方法的重要著作,儘管個人還是不太喜愛這樣內容的翻譯書,但裡頭將印度禪修系統所導致的「空(無我)、假(無條件的助人)」化為科學儀器下的證據,個人覺得非常非常有趣,而本書也是日前熊仁謙老師快樂大學在指導「冥想導引」裡頭用到的一本書,很適合對於想提升人生幸福感的讀者閱讀。
這裡附上近期快樂大學冥想導引的連結
(應該還會陸續推出)
https://youtu.be/qAI6YStjzFY
–
關於禪修正念
正念,是一個古老的禪修傳統,其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深刻探索內心,使我們的生命發生深層的改變。而這個傳統方式,卻成為了我們現代生活裡非常重要的一種心理治療、或者說、唯一能夠根治的一種治療方式。
這種修行其實是有層次的,最一開始的禪修是來自印度文化的傳統,無論是瑜伽的冥想、抑或是佛家的禪定,它也是最深層的,讓人達到最究竟的「無我」「安定」的禪修第一層次。
緊接著往較淺的第二個層次,則是將禪修的宗教部分抽離,成為了讓西方人和大眾人士更能輕易入手的冥想(meditation)。
第三個更淺的層次,則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心理治療當中,稱之為「正念減壓」(mindful stress reduction),通過讓禪修轉為治療模式,有助於讓心理生病的人們再次掌握自己的生命控制權,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第四個層次就是更日常的「靜坐」,任何在桌邊的靜坐,讓雜亂的心沉澱下來,都是屬於這一層次。
從上述我們可以發現,禪修這個古老的體系,已經透過各種形式,理所當然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也很自然地認為,禪修這樣的技巧,它不是一個宗教的活動,它是深刻的心理治療傳統,而它讓人產生心理質變的模式,就是—提高專注能力,讓我們能夠以平靜的心,活在當下的能力。
–
研究中顯示禪修轉換的四個神經通路:
其一、對擾人事件的反應系統,從壓力當中恢復。其二、慈悲與同理心。其三、專注力神經迴路。其四、自我感。
也就是說,禪修的訓練有助於使人擺脫外界所造成的壓力、能增加人腦助人的同理心與慈悲心、並且提高對於活在當下的專注力,以及降低「我」這個思維的大腦待機模式、減少對「自我」的意識。
–
其一、禪修提高從壓力中恢復的能力
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無禪修者與長期禪修者施以壓力測試,包含痛覺測試、抑或是給受試者觀看讓人抑鬱的圖片,如燙傷者的圖片,並且觀察其大腦內部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禪修者面對壓力源,如疼痛或施予燙傷者圖片時,其腦內的杏仁核反應非常輕微,所謂杏仁核,指的是大腦偵測危險的一種雷達,能夠在偵測到危險時驅動大腦進行反應。而長期禪修者面對壓力源的反應極微、表現出其可以快速從壓力源當中回復的能力。
而結果也顯示,禪修者修行時數越長,其杏仁核越快從痛苦中恢復到原本平靜的狀態。
而在其他的研究中也發現,長期禪修者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管理反應度)與杏仁核(觸法反應)的連結越強,當此連結較強韌的時候,杏仁核便較不易被危險劫持,進而得以保持情緒的平靜。
而實際上,短期的正念訓練也有類似的效果,八週三十小時的正念訓練便足夠降低50%的杏仁核活動量,維持該受試者相對平靜不受干擾的心。
–
其二、禪修提高慈悲與同理心
受試者在被施以「慈心禪」的訓練,結果顯示受到慈心禪訓練的受試者,其杏仁核的反應較容易被激活,亦即容易共感於他人,產生較具同理心、且較樂於幫助他人的傾向。此外,研究結果也顯示慈心禪的訓練能夠提升大腦主控快樂的神經迴路與前額葉皮質的連結,因而促使人加強他的利他行動以獲得快樂。因此同理心所產生的痛苦感並不會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愛與關懷正向感受的迴路。
這裡所說杏仁核容易被激活,不代表杏仁核「不容易」回到平靜狀態,長期禪修者可以同時擁有高共感能力、但也能快速地透過專注力使杏仁核恢復平靜狀態。
–
其三、禪修提高專注力
禪修的原始能力便在於能夠培養「活在當下」的能力,前文提到當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杏仁核會被激活,而禪修培養的專注力能夠控制前額葉皮質神經迴路,以達到控制杏仁核的效果,使杏仁核安靜下來。
而此專注力也透過研究所證實,禪觀會培育我們對體驗中的任何現象,都保持綿密不斷的覺知。長期禪修者能夠強烈共感、強烈感受每一個當下自己與周遭的細微變化,掌握主要訊號,略過雜訊,能夠在各個情境當中快速轉換,而此專注力同樣也能因此抑制衝動。
這裡有一個很棒的例子,即作者團隊曾經訪問過達賴喇嘛,達賴喇嘛是一個能夠在各個情境當中轉換自如的人,達賴喇嘛就是一個長期禪修者,他能夠前一秒保持微笑,後一秒因為他人共感而大哭。有人曾經詢問過達賴喇嘛他感受過最幸福的時刻,達賴喇嘛的回答是:
「我認為就是現在」
達賴喇嘛不是在說漂亮話,因為長期的禪修訓練已經超前提高了他的專注力,也因此,他能夠一直保持自己專注於當下的能力。
–
其四、禪修能降低自我感
我們的大腦在停止工作或運轉時,會進入到所謂的預設模式,這個預設模式不是什麼是都不想,而是任由大腦某一個活化區域自在的去思考,所以我們在放空的當下,經常會想到未來、想到過去,想到某處不愉快的地方,可能就卡在那個想法裡,產生各種煩惱與焦慮,卻走出不來。這個在佛學裡稱作「沾黏」、或是叫做「攀緣」。
我們的大腦總是在緣過去、緣未來,而不是活在當下,這是預設模式使然。
這個預設模式可以稱之為「自我」。
我們會在預設模式裡想著以我為中心的一切。
所以心理學所謂的心流,某種程度就是讓我們脫離預設模式,去達到專注的快樂。而長期禪修者可以穩定的活在當下,能夠抑制那個預設模式的運作。
因為大腦專注於當下,則擺脫了隨著大腦的念頭為之起舞,進而縮小了那個「自我感」,直到最終,佛學所謂的「無我」的平靜世界,是很有機會去達成的。
而禪修所提升的便是「背外側前額葉區」的活動,當這個區域活動強烈的時候,將可以去對抗大腦所浮現的預設模式。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而開始要感到焦慮煩惱的時候,背外側前額葉區的活動會挺身而出。
另外研究也發現,禪修能夠較低大腦「伏核區」的灰質,這個減弱能夠減少大腦的「自我感」,減少大腦意識到「我」,減少自我感的大腦區域與其周邊神經模組的連動。
–
本書的內容非常龐大且細緻,當中細數了很多實驗方法和成果,本文僅以粗略的方式紀錄其中最重要的四個部分。